余光中的诗,透着一份恬静、淡雅的安然,似如诗云:“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当然,余光中不是陶渊明,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隐匿之心。若非要比较,那么陶渊明为出世之闲云野鹤,向往田园美景,余光中则为入世之人,处处体现的是一个凡俗之人的“真”。
余光中乃“真人”也!他的诗集《余光中卷》收录了自1950年到2000年的作品。五十载光阴酝酿的是他对于稚幼的儿童、花甲之龄的老人、诚挚的朋友、难忘的故乡祖国等的浓浓的情感。他诗作的一大特点是由周围的小事物衍生到对人生的思考,对家国团圆的殷切期望。其中无一处不体现着他的真笔触、真性情、真想法。
在余光中的诗中郁结着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和对下一代的美好期望。《珍妮的辫子》中对珍妮辫子的消失产生的追问就是他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慨叹。给人一种时光易逝,美景难再的愁绪。
他眼所及处,便有所思;想到何处,便成诗篇。余光中的作品中出现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之物:烟囱、壁虎、昙花、伞…… “用那样蛮不讲理的姿态/翘向南部明媚的青空/一口又一口;肆无忌惮/对着原是纯洁的风景/喷吐你满肚子的不堪的脏话……”选自——《控诉一支烟囱》。烟囱这个司空见惯的东西,余先生用抱怨指责的口吻来表现自己对烟囱这种肆意破坏周遭事物的不满和愤懑。读起来并不觉得深奥,口语化的表达更让人能够通透的理解。“你的坦途是我的险路,却不妨寂寞相对的主客/结为垂直相交的伴侣,虽然垂直相交的伴侣,虽然你属虎而我属龙/你捕蝇而虎啸,我获句而长吟”“我”和壁虎已然一对莫逆之交,惺惺相惜,童心未泯,意趣无穷。如果不把它深入去追究,只是看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就表达了作者对壁虎这个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然而,从古到今,每个作者的时代背景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读者才能切身的体会到诗作本身的情感,而不是凭空臆想。可有时也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本来作者写的诗没有家国之思和壮志未酬等的复杂情感,而总是有人多此一举,觉得每首诗总要挖掘出一些“深刻的含义”方才罢休。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就此诟病说道:“你们别把作者吓得从坟墓里跳出来!”所以,以后每当我想要再给诗增添一些额外的“深刻含义”时,就会想到这句话。余光中的诗就是如此,每首的含义不同,主题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并非要把它千篇一律的与背景连起来,这样才能感受到他的真性情所在。
地球一小时,停电之后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黑暗。是否有有心人也在这个时候发一缕忧思,诉一段哀怨呢?原本灯火灿烂,骤然漆黑一片,停电给作者了很多“若是向李商隐去借呢,又怕唐突了他的西窗,打断巴山夜雨的倒叙…….停靠在月光里,像一个仙人,吐纳爱迪生出世以前,那样闹闹的月光与宁静。”然而这种寂静稍纵即逝“沦陷的海港突告光复,而把月光推出了户外,把杜牧一个踉跄推回了晚唐。”作者对浮华繁闹的世间的厌弃,喜欢安谧静美的月夜之情跃然纸上。时间、空间的跨度之大,想象之远令我深深折服。他想到的似是在这个时代极其缺乏的人物,今月曾经照古人,所以才有这种感慨吧。这种情感谁能体味?大概也只有作者自己。
余光中的诗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那首《乡愁》,很多人对这首诗进行了剖析,我便不再赘述。他的大部分诗并不追求曲折、朦胧优美的意境和周详细致的构思,只是努力地写出了自己个人情绪流动以及对周遭质问和怀疑。《算命瞎子》中“他把别人的命运说的分明,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指引”,心酸无奈的算命先生形象,是否让你想到了海上的浮萍,无根无依,漂泊不定?“所谓知己,不就是一把伞吗?——晴天收起,雨天放开。”是否让你不由自主的思考知己的真正含义?这是不是就是余光中诗作的魅力?
余光中本身就是一部可供阅读的诗集?盛一杯香茗,慢慢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