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扯套话,只说实话。
所谓「批量」小额信贷,除阿里小贷以外,无论冠以「模式化」「XX通」之类任何名头,都是投机取巧的懒人和笨人行为,最终都难以取得成功。
无论怎么定义,小贷都是比正常贷款规模小的贷款,必然带来企业小、规模小、安全性低的后果,相比大中型企业,都需要更高的风险回报来覆盖成本。但银行贷出去的钱很难上浮太高,50%的上浮也不一定能够覆盖成本。在大多数银行的规定,一笔百十来万的贷款所要求的流程和亿元贷款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要求客户经理逐笔调查是不现实的,然后就有了「批量」之类的模式化方法。
但无论如何进行模式化操作,借贷需求永远是有限的,优质的借款人永远是有限的。第一家批量做小微的企业也许还能揽到一些优质资产,第二家、第三家就已经走在了后面。信贷资源的选择也是双向的,有稳定还款来源、有房产这样优质抵押物的借款人基本不会沦为银行批量放贷的客户,他们希望得到更低的利率。所以批量放贷的客户质量一定是参差不齐的,这就是试图投机取巧的「懒」。
批量小贷往往选择一个商圈、一个行业、甚至一个群体集中放贷,有人试图以集体互保的方式来化解风险,这本身就是可笑的地方。一个商圈、一个行业、一个群体,他们的风险偏好和承担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是一致的,行业经济景气时集体借贷,看起来都是优质客户,行业不景气时集体违约,没有任何办法,谁也逃不掉。无论是福建茶商、顺德钢贸商,这些曾经传说信誉爆棚的优质客户都成了集体违约的重灾区。这就是试图投机取巧的「笨」。
所以,所谓「批量」小额信贷,都是赌,赌行业周期,赌经济周期。背后都是客户经理的懒,和银行的笨。再往深了说,就是监管的行政化指标压力,反正银行也没指望这些懒政和笨政能赚钱。所以经济下行了小微坏账多了以后,银行又想出另外一套「批量」的方式,就是强抵押,有房就贷,没房不接待。这当然也是懒,懒极了。
至于那些p2p金融们,如果说通过什么创新模型自动放款、批量化授信,没有阿里的大数据支持,都是扯淡,不挨家挨户做尽职调查,收获的只是批量坏账,不会有例外。阿里的「批量」小额信贷为什么行,因为阿里的大数据相当于自建的征信系统,基本无法作伪的经营数据和资产数据就是最好的担保。当这个数据量积累了十年之后,就可以作为「批量」的基础。没有这些都是扯淡。
我国小微企业最缺少的也是可靠的征信数据。没有这个,请别谈「批量」。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
Sgt Pepper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以来,金融界尤其是对冲基金,是否开始用新的理论及模型来理解和把握金融世界?
银行业务中的同业拆放、同业借款(借出)和存放同业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