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竹君前面几位都说到了一些主要方面,都挺好,仿佛回到了年少时的大学课堂。
--------------------是不是的问题------------------------------
这么粗糙的问题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因为千篇一律确实是个敏感而经典的问题,不管提问是否无心,回答却必然有意。
这个问题同时波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统一性(也可说千篇一律),以及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更是千篇一律)。这两个问题都是很经典也很现实的学术和实践问题。
因此有的回答会产生分歧,但我要说的是这两者背后是同一样的规律。
1 先说古建筑,这一点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之特征》里明确指出,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自古以来大江南北,整体比较相似,基本上可以说是事实。
2 再说当代,《北京宪章》在 建筑魂的失落 一节中,也指出,
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中国当代城市千城一面,以至于建筑单体赤裸裸的抄袭重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没有人愿意出街撞衫,然而每栋楼都在互撞。几百万买套房的买家,你们考虑过不撞楼么?
所以,问题不但成立,而且在不同范围内都成立。
3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如有的答案所言,又并不是那么简单。
实际上,中国自古一直存在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官方的建筑,从皇宫到衙门,确实都是在一个系统上延续发展的,变化也确实不大,这是一种千篇一律。有时候我自己看多了也会厌烦。但这个体系产生了很多很壮丽的建筑群,目前以北京故宫为最高成就,还是非常震撼的。手机用户请横屏观看。
而另一个系统是民居体系,也就是我的专业,全国各地的民居千奇百怪,妙趣横生,从岭南到漠北,从喀什到上海,不同的民居聚落几乎根本不是一个物种,虽然它们都是普通老百姓的住宅。
这是评上世界遗产之前的福建土楼。
这是世界遗产西递。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同一类民居里,又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问题。比如我最熟悉的徽州民居,就经常有当地居民跟我说,粉墙黛瓦,看都看腻了,千篇一律到想吐。但外地人以来,又说好漂亮的村落!类似的,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上海里弄,云南一颗印,都有这个问题。
所以说,
中国古代建筑有两面,千篇一律,同时也千姿百态。这里埋一个伏笔,最后我们在细说。
4 推而广之,其实西方一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西方古代建筑,也存在千篇一律又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西方古典建筑的代表,宗教建筑,一直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然后经过中世纪的拜占庭、罗曼到哥特,再开始追忆希腊罗马而产生的文艺复兴,进而发展到巴洛克和洛可可,然而在十八世纪后再次追忆希腊罗马产生新古典,并且顺带连哥特文艺复兴一起复制。
虽然欧洲比中国多元化更厉害,但就从他们自己一代代自我复制来说,就够雷同的。大跨度上差异还比较大,如果是取几百年尺度的话,和中国建筑比比,是不是也千篇一律呢?我现在年纪大了,每次去看那么多欧洲的教堂,不查查资料真是分不清谁跟谁,所有教堂都长一样!
而欧洲的民居,则跟中国民居一样,要千变万化的多。南欧的村落和西欧的古城,也不是一个物种。但每个聚落内部,又是惊人的统一。
而且很多对欧洲人来说差异很大的民居,对中国人来说,都一样嘛!
就好像我们看白人都差不多,他们看我们亚洲人也差不多。。。┑( ̄Д  ̄)┍
至于西方的现代城市,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而且实际上现代建筑方盒子风格,就是他们搞出来的祸害,上个世纪蔓延到中国,带坏了中国人。比如这是巴黎德方斯外头,你看有什么特色可言。。。
但西方对古城的保护比较好,因而配合古城特色,就显得巴黎是巴黎,伦敦是伦敦,各有各的不同。但你注意看新城部分,差异就小多了。
--------------------------好不好的问题----------------------------------
然而在回答为什么之前,我要夹带一下私货,谈谈好不好的问题。
千篇一律是贬义词,但建筑物外观的相似,却并不总是坏事。
对于中国古建筑,我们更倾向于褒义,一般叫做风貌统一整体和谐
对于中国新建筑,我们更倾向于贬义,一般叫做外观抄袭毫无特色
搞什么嘛(╯‵□′)╯︵┻━┻
其实我想说的是,主流的审美应当是在细节上丰富变化,而整体上和谐统一。
每一个学过绘画,熟悉古典音乐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审美观。
然而审美这种事情是很难把握的,纯粹的混乱,暴力都能形成自己的美学,所以,这个很难。
只是在比较传统和古典的主流审美上,我可以这样说
离开时空范围谈 相似/特色,都是耍流氓。我个人的标准是,在村镇一级的空间范围内,需要良好的统一性,所以很多古村落,
那不叫千篇一律,而叫和谐统一。包括西方很多古城,也是这个尺度上保持一致。
而在现代大城市的尺度上,因为太大了,所以需要丰富多样的城市面貌,所以有本书叫《拼贴城市》。。。如果大城市还是差不多,那就叫雷同,就叫千篇一律。更不要说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之间,本来应当能够各自具有各自的特色。
在时间上,也一样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会强调建筑反映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差不多时代的建筑,就应该比较相似,所以现代建筑都差不多一个腔调,就好像现在手机都一样,汽车也差不多。而不同时代的建筑,应当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们反对复古,就好像现在的汽车和过去的老爷车不一样。
这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现实的规律性。
所以,要评价建筑和城市面貌的相似性与个性,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和谐统一还是千篇一律,是可以区分的。
但这种相似性如何度量,由于思维的复杂性,目前还是无法量化的,电脑识别图像都那么困难,何况空间和实体。而对不同的人群来说,如何评价相似性好坏,也无法统一。
但我个人的看法是,看起来相似并不是问题,不同风格直接也没有高低之分,建筑本身的品质才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本身的细节。城市里到处都是方盒子建筑,但好的方盒子和差的方盒子,品质有云泥之别。人可不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嘛,何来美丑之分?
-----------------------------为什么的问题--------------------------------
终于可以进入为什么的环节了!O(∩_∩)O~~
这里要引用梁思成的一段经典论述: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然后让我插入终极私货:
外表上建筑物的相似与不似,背后的规律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地理经济技术文化决定论。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硕士论文,《中国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及在徽州地区的实践》
简单的结论就是这样的:
1 建筑物因为其巨大,所以无法轻易伪装,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受制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可能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哪怕是皇帝,也改变不了一个时代的建筑技术和经济基本面,以及社会产权结构,倒是有不少大兴土木造成皇朝倒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比文字更诚实。建筑的面貌就取决于全社会的基础条件,然后加上有限的一点点个人偏好。
2 至于古代建筑的相似性,下图左侧表达的是,因为古代技术可能性少,基本上一个地区的建筑必然相互雷同,没有选择。又因为地域间流动性差,低技术对抗自然环境的能力弱,于是建筑技术难以移植,因而不同地区的建筑面貌就各不相同。这种小村落局部统一,大范围千奇百怪,是客观条件造成的。
3 至于现代建筑的雷同,建筑学界通常会把原因归结于二十世纪上半页的国际式运动,"international
style",英特纳雄耐尔风格,尤其是密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风格,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全世界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来自于全球化贸易、全球工业化带来的现代建筑技术和机械美学的普及,以及现代社会制度普世价值传播。这些现代性因素的全球化和自身的一致性,被全世界的大规模建设忠实的记录下来,带来了世界性的千城一面。这不是我们想不一样就能不一样的。
而且对于纯工科思维来说,既然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那么建筑外观就应该是一致的嘛。差不多的技术,差不多的家庭,差不多的经济,房子要是不一样,那不是矫情嘛。而且整齐划一也是一种美哦。这个观点我们且不论对不对,但这种逻辑确实造就了国际式的流行,也催生了雷同的现代建筑世界。
中国的情况当然是更加单一,如上图右边所示,因为是统一的政府和市场环境,统一的语言和文化,中国本来统一性就强,现代化进程更加剧了这种统一性,这比多元化的欧洲更严重。
4 但这不是借口。因为即使在现代建筑风格的方盒子语境里,中国城市建设仍然可以说是真正的千篇一律,而不是和谐统一。这也是我专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新建筑的设计水平普遍比较低,建设又太快,也没有欧洲那样深厚的建筑和艺术教育,所以基本上建筑物都是胡乱抄抄,随便搞搞。好的建筑师的培养是非常慢的,就像电影导演,要掌控动则上亿的投资,即使前些年因为房地产大热搞了很多建筑系,但并不能迅速造就一大批好的设计师,而且全社会的审美修养更是很难快速提升。而且做好的建筑设计也是比较贵的,很多开发商就是为了省钱,既舍不得请好的建筑师,也舍不得花钱盖好看一点的房子,及其廉价的设计和建造,才就造成了今天全国极为低劣的千城一面的结果。
其次就是中国普遍对历史城市保护的非常不好,没有多样化的古城做亮点,只剩下必然雷同的新城。西方城市的新城虽然也不咋地,但有古城做亮点,效果就会好得多。想想世界各地的城市,大家记得住的,多数还是他们的古城的面貌。
4 如何全面看待特色和统一。
除了我国当代城市建设的低水平值的声讨之外,其实要看到千篇一律和千奇百怪,本来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小范围内部,总是相似的,范围越大,差异性就越大。
对我来说,徽州民居和苏州民居是有区别的,对多数人来说都一样。
对中国人来说江南建筑和岭南建筑史有区别的,对外国人来说都一样。
对欧洲人来说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那有什么区别。
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实际是一个连续的复杂整体,由于观察的范围不同,统一性的标准也不同。
而且越是小范围内部统一,在大范围内就越有特色。因为规模大嘛。
现在能评上世界遗产的,基本都是聚落整体性非常好的。明清北京城本来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最统一的古城,规划建设水平极高,蔚为壮观,然而被拆了,剩下那么一点点,连个一日游都凑不完整。乌镇那么小个地方,大多都是重建的,但是风貌控制的很严格,很纯粹,整体观感就非常好。苏州古城其实完整度算是不错的,但是毕竟插入了太多不一致的建筑,游玩起来不断被杂质打断,感受就不是那么好,虽然老建筑的总量很大。
--------------------------------怎么办的问题----------------------------------
最后,要说现代城市(不止是中国城市)的建筑千篇一律的问题,到底要怎么办,
其实,基本上,这个很难。
但可以预见的是,因为大家天然的希望拥有自己的个性,谁也不愿意跟别人撞衫,再加上市场经济房地产也需要特色以利于销售,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未来还是光明的。
当然首先这需要整个社会更加富庶。穷人是谈不上什么个性的,比如像瑞士人均收入那么高,他们每个公厕都有很好的设计。现在一平米几千几万的房子,方案设计费才几块钱,你能指望什么呢?原样抄袭都算客气的。开发商一根钢筋都要节省甚至不惜违规违法,谈什么个性呢?不倒就算好的了。
当然钱的重要不是绝对的,
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有美的追求,能够提高建筑和艺术的修养,愿意过美好的生活并愿意为之付费,拒绝低劣的品味。否则就算有钱了,也还是傻大黑粗恶俗无比。而好的设计,是可以部分弥补金钱的不足的,起码在局部少量建筑上。
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其实社会已经在觉醒,起码大家已经舍得花钱买好看的衣服,和好看的化妆品以及整容什么的。只是美的衣服只有几千几万块的差价,但美的房子大概有几百几千万的差价,美的城市大概有几百几千亿的差价,美的国家。。。。我想我们还需要多坚持几十年吧。
(图片全为自摄自绘,转载请先打招呼,商业用途稿费千字千元欢迎购买谢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
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1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