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支付基金作为一个有明确应用场景的基金品种,在国外有很好的发展,所以2013年首批定期支付基金在国内推出时,曾被寄予厚望。但从目前的发行和存量的情况来看,都不尽如人意。为何定期支付基金会在国内遭遇水土不服?定期支付基金能否卷土重来?
什么是定期支付基金
定期支付基金最初的定义和要点如下:
定期支付基金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海外每月支付现金流的基金产品资产规模约为4万亿美元,其中以债券为主投方向的产品占比达66%。以美国为例,进行派息的共同基金占所有共同基金的比例超过90%,而采用定期派息的基金又占派息基金逾95%,其中规模最大的基金是PIMCO公司(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管理的PIMCO总回报基金,成立至今的年平均收益率为6.83%。
而在亚洲,据Bloomberg统计,仅2011年香港和新加坡就发行了数十只定期收入基金,其中“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从发行初期不到30亿港币增长2013年3月份的250亿港元规模,并于2013年3月23日起暂停申购。该产品在条款中明确无论基金整体盈利或亏损,都会每月定期分红,为投资者发放年化6%的红利。该产品发行当年荣获《亚洲投资者》的“最佳零售产品”奖。
2013年6月,国内首批定期支付型基金正式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开辟了国内定期支付新纪元,但之后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定期支付基金不足十只,总规模不足百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国泰安康养老后期为混合型基金,在业内以打新基金知名,已不是定期支付基金的典型代表。最近一只上报的定期支付基金是景顺长城的薪月薪,2014年3月成立,目前近两年的时间已无基金公司上报定期支付基金。
应用场景明确:与养老金计划的异曲同工之妙。定期支付基金在国内推出之初,曾被寄予厚望。因为从现金流模式来看,定期支付的现金流模式与国外的养老金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在某一时点存入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投资,然后在后续的特定时间段里每月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但其在参与方式上比目前市场上的养老理财产品更加灵活,不但可像养老理财产品一样获得承诺稳定的现金收入,还可根据自身现金流需求进行主动申购和赎回,可作为养老的长期规划方案之一。
从定期支付基金产品设计之初来看,并不是简单的分红,而是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保证约定收益,可能要分到本金。这一点应用不当,极易引起争议。
首先,从逻辑上来看,其实定期支付的逻辑并无不妥之处,因为任何公募基金并不能预先保证收益,定制支付基金在约定每年的收益率之前,也会掂量掂量自身能否实现这个收益率。如果不能实现,真动到了本金,也算是砸了自己招牌。举个例子,即使保本基金,也只能找第三方担保公司来担保本金,而且基金公司还和担保公司签署反担保,如果规模较大,动辄几亿的亏损分分钟能让中小型基金公司破产,从这个角度理解,岂不是更危险?
但是,从执行来看,定制支付基金却遭遇了嘘声,暂时还没有人因为反担保质疑保本基金。最典型的案例是2014年京东8.8%理财牵手“国泰安康养老定期支付混合基金”,设置的是目前定期支付产品最高的现金支付比例——每年8.8%。根据发行时的约定,无论这款产品日后的投资是亏损还是盈利,基金公司都会按8.8%年化现金支付比率向投资者支付现金。这款产品从运行情况来看,其实还算不错,但媒体或者竞争对手刻意夸大了支付现金流的问题。
因此,总结来看,一方面基金公司在研发定期支付产品时,约定定制支付比率时谨慎考虑,同时,在做营销推广时,不刻意以高支付比率吸引投资者关注,而是强调产品的的绝对收益投资理念,以及现金流支付应用场景。还有,学习保险产品的做法,产品要设置一定的封闭期或者定期开放型,以此来约束投资者。
定期支付基金能否卷土重来
传统的应用场景水电、煤气等其实使用货币基金更方便,目前尚有空间的是养老金、学费等刚需、量大、时间固定的应用场景。除了新兴的互联网渠道外,定期支付基金和社区银行的合作也有想象空间。
从产品端约束投资者的行为,比如设置封闭期,从投资范围上要做成绝对收益产品,或者尝试引入担保机构等?
定期支付现金流和定期分红的概念需要进行更好的市场教育,其实很多保险产品、公募基金都有很多风险,比如巨亏,收益不达预期,经营不善等,这些问题远比是否分红之争复杂和难解决。这个工作要和媒体一起,需要媒体的支持。
基金公司直销和互联网渠道销售不刻意放大约定收益率,而要经过严格的测算,确定大概率能够实现约定的年化收益率。
作者简介: 刘钤,某基金高级产品经理,数学统计硕士,从事指数基金研究和公募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多年,熟悉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曾先后在某国有银行、指数机构和基金公司等从事研究和市场产品设计工作。
欢迎来稿,邮箱quantzone@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