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还是要树的,万一哪天没人听了呢。
很早以前,有人对本蜂说过,生活就是个圈圈,兜了一转,最后又回到了起点。
掐指一算,刚好满九年。九九归一。我觉得他说的很对。
近几个月来,与人频繁交流的内容就是对行业现状的不满,产品人尤甚,个个都积攒了不少负能量。不过,我觉得,这个行业里永远坚韧不拔的就是产品人,至今还没听说过哪家公司有做产品的得了抑郁症的。
这几天被负能量刺激出了一些思考,索性放出来大家一起闻闻其翔吧。
特别提示,以下内容,相关信息均已做过特别处理,诸位看官切莫对号入座,因为你对出来的必然是是错的。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更不代表本拟任公众号观点,如有雷同,建议不要追责,因为我比你还穷。
总之,就是些树新风的诗和远方,看完鼓鼓掌就行了,都憋方。
零 X 年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公司做产品。
坦诚地讲,入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非常困惑的。要问相当长有多长,可以说,满载了我的青春期。要问我的青春期有多长,坦白讲,去年刚结束。
回到困惑。
我想,有一半困惑是主观的,源自我青春期里荷尔蒙分泌不正常带来的躁郁;至于另一半……我认为那是客观存在的。
举两个例子。
例一。当年牛市大火烧得最旺的时候,某股鸡首发大卖 150 亿元,这还是末日比例配售的结果。成立后一个月打开申赎,规模瞬间再次爆表飙到 300 多亿元。这个规模里面有我高中英语老师的八万块,直到 n 年后我离开该公司,老师她还没回本。师生关系中最尴尬的情形之一了吧。直到现在,即使逢年过节相互问候,老师与我也都非常自觉地不提往事。
前两天粗粗算了一下,该股在过去 9 年时间里可能为管理人贡献了大约 12 亿 6 千万的管理费收入。
例二。某年做了一只指数基金,首发大卖 100 多亿元,说实话,就算这产品是我亲生的,我也从来没幻想过基民能对一只指数基金狂热到这种程度。
你们能隔着屏幕感受到我对这种相爱相杀型虐恋的不解么?
作为基金公司的员工,我当然乐见这种规模的涌动,具体原因你们懂。
但作为行业从业人员,我又时时被自己的良心拷问:这样做真的对吗?可是不对的话为什么大家都在这么做?(我承认,首轮树新风我矫情了,这年头,能实现规模涌动的公司绝对是业内翘楚)。
我的困惑其实很简单,具体表述如下:
在求生存阶段,管理人天然地会对规模产生饥渴(对,你想的没错,我承认,“求生存”这仨字就是个幌子,根本不存在,编这个幌子的目的是为了粉饰无法直视的吃相),而现阶段基民理财需求的短期和善变又是客观存在的,当饥渴与短期善变勾搭了起来,形成一对矛盾时,此矛盾看似无解,并且还会因为市场的突然反复而愈演愈烈。
问题是,如果这个矛盾不能调和,那么资管行业常青的根基又在哪里?
每每讨论到西方资产管理行业,大家都会把持不住地流露出各种口水,Fidelity 啦,Vanguard 啦,Ishares 啦,资产管理规模之庞大,业务范围之广袤,团队分工之精细,想简单跟贱内做个比较分析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最尴尬的是,与外宾交流时想着拿出家务事先抛个砖引个玉吧,结果对方理解了半天,说,哦,我们好像没有这种问题也,可是你们怎么会这样呢……
中西方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资产管理行业当然也不例外,毕竟一百多年前,我们人口中的大多数都是农民。
仔细想想,有哪样从西边照搬过来的最后是没走样的?
有人说,我们的投资者不成熟,投资者都是韭菜,不割韭菜割谁?我倒是觉得成熟或者不成熟,是相对的,韭菜不韭菜,倒是欲加的。存在的才是合理的。
前面提到了韭菜们,哦,不,基民们,理财需求的短期和善变,为什么会表现为短期和善变,你们想过没有?
改开以来,从最早富起来的那批人算起,我国人也只不过富了三十年,富一代白手起家辛苦挣银子,一个字,苦!钱在自己口袋里都还没捂热,哪里能忍受绝对金额的亏损,一旦在自己手上亏了,留给子孙的就少了,从财富传承的角度,富一代的理财需求必然是抠门的,保守的,怕亏的。怕亏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自己觉得什么赚钱就去干什么,拼命追求自己脑瓜里认可的确定的无风险收益,还爱跟风,转起向来贼迅速。
其实说到底,还是富一代的钱龄太新,钱期太短。以下简称新富短。
西方资产管理机构规模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接到的钱又老又长,以下简称西老长。
比如各种家族信托,family office,再比如各种形式的基金会,退休金等等。西老长是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传承和沉淀的,体量庞大,投资目标往往是跑赢某个或某几个市场,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相对收益,并不太在意短期内绝对金额的盈亏,并且西老长本身流动性低,相对收益型的投资策略更能满足它们保值增值的需求。所以,在国外,相对收益型产品一直是主流,而且当市场有效程度提高后,投资者反而越来越青睐指数化投资。
回到你国,哦,不,咱国。当年开放式基金辅一推出,咱们上来就大剂量推广相对收益的投资策略,导致自古以来,开放式基金产品的重心一直放在相对收益上,期间主动管理业绩伤了客户,就顺手扯来指数投资这块遮羞布。要说是倒行逆施,未免过于夸张,但对于既抠门又保守又怕亏的新富短的需求来说,这种产品错位的后果,比较严重。
曾几何时,基金行业辣么光鲜亮丽,宛如资本市场的小嫩模富 N 代。后来,市场一个牛熊转变,原先踏破门槛的基民纷纷避之不及,出去树新风时再也不敢随便透露自己的职业信息。再后来主动投资歇菜了,指数基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强撸了最后一把,彻底伤了新富短的心。基金完败银行理财和信托,眼睁睁被上位。当初打鸡血创新短期理财基金的日子,各位还有印象么?
不过,好在,以互联网金融为掩体的各种高利贷模式丧心病狂到了另人发指的地步,新富短回心转意的日子也许指日可待。
古人云,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本蜂认为,基民不是韭菜,基民是沃土,你自己亲手埋一把韭菜的种子,种出来的当然就是韭菜。
所以,韭菜的问题,错不在韭菜,韭菜自己没得选择啊。这件事的正确逻辑是,我们亲手种了韭菜,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割韭菜。不割,只能喝风拉屁,割得慢了,也只能喝风拉屁,割得快了,还是只能喝风拉屁……
所谓割的迷思。(能看懂下图的都来点个赞)。
所以,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不种韭菜种什么……
不要说我不知道,就算我知道,我也不会告诉你……
培训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