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单身男女》中,落魄的建筑师方启宏遇上了改变人生的程子欣。再次执起画笔开始了他的创作。
他在一次分别的时候,程子欣的影子触及到了方启宏的“灵感源泉”。于是方启宏一边边用画笔模拟着那个形态,想要将程子欣的影子真实的还原出来。
于是几年后,一个小蛮腰似的建筑落在了香格里拉大厦旁。方启宏对程子欣说:“这就是你的影子。”
这是一部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电影。当然这个意义并不是在这栋大厦的设计上的。电影用一个极其浪漫的故事描述了建筑设计似乎就像设计一件艺术品一样逼格爆捧,浪漫且文艺。一遍遍的翻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反之开始反思设计究竟应该是如何生成的。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建筑并不会因为施工完成而定型。反之它将会沿着一种趋势进行生长。和人的成长过程类似,影响建筑最大的并不是建筑设计为建筑的定义,而是建筑所处的环境。这里所指的环境,不仅仅只是Surroundings(环境,周围的事物),他已经涵盖了Environment(生态环境)所指的范畴,建筑在人类的生态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将被这个生态圈所影响。
建筑所处的物理环境会对建筑造成最为直观的影响,如空气、光、湿度、温度、噪音、风等将直接影响建筑的形式。世界各地的民居和聚落的形态和建筑的形式都可以准确的反应出物理环境的特性。我们以较为出名的云南一颗印民居为例。
(云南一颗印民居)
图中建筑屋檐出挑较深,有效的阻挡较大太阳高度角的照射,大小厦子联通,便于雨天通行。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以抬升外墙的高度,外墙开洞极少,可以起到防盗防风的作用。天井小,布局紧凑,适用于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所有这些都真实的反应了当地的物理环境。虽然形制采取了中原地区广泛使用的合院式,但入滇之后,针对物理环境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在无数匠人的互相借鉴改进之后,逐渐自立门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直至今天成为了传统。
传统和文脉几乎是今天中国建筑师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这个现象无意是一个悲剧。它向我们阐述了过去几十年中,人类的城市发展几乎是以一种飞跃性的速度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这种断带式的跳跃,完全跨越了建筑合理生长的规律。以至于传统的居所,生活方式,空间布局,传统的思考方式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
建筑师们对于传统的评价普遍都非常高,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并延续下来的建筑几乎都合理的无可挑剔。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称赞着古代匠人无法超越的智慧。其实这种合理性也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上文说到的,任何建筑都不是在施工完成之后就停滞完整的呈现出来,正是通过不断被改造的生长才变得更合理,更适应环境。
试想古代一个家庭决定建造一栋房子,工匠自会沿着固定的形制或者形式去设计建造。这栋房子成了一个家族最大的财产并会一直延续下去。当他们发现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会进行改造使之更加试用。倘若家族壮大之后,会做出较大的改动,增设院子增加房间,重新调整平面布局。会增加装饰,更换建材,重做门头以体现家族的财富。如果家族落寞了,家产会被分割变卖,出现很多户人家同时住在一个院子里的情况。这又导致了建筑朝着另一个方向进行生长。
(建水县团山村,建筑至今依然跟随着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在改变)
总之,当建筑和生活息息相关之后,使用者会更积极的参与到建筑中去,去更合理的利用他们所拥有的空间。而建筑也会随着使用者的参与一直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去生长。所有这些经验会被借鉴模仿,来为工匠建造新建筑提供更好的模板。因为同一个区域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很相似,使得建筑体系越来越合理完善。
传统并不是高上大的教科书,传统只是一种环境适应性的体现。
现代城市建筑几乎是一个矛盾体,正如《单身男女》中方启宏设计的大厦一样。如果一个建筑的设计仅仅只是模仿一个人的影子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办法去评判一个建筑的合理性了。虽然现代的工程技术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实现建筑师对于任何形体的追求。然而事实也并不可能如此,虽然技术可以帮我们解决绝大多数地域物理环境的特性,我们并不需要受限去适应它们。但是规划、规范和市场很有可能抹杀掉建筑师所有的幻象。你需要绝对服从这一区域的空间结构规划,绝对服从该建筑所使用的所有规范条文,绝对服从甲方营销部门的指示。这些在商业地产项目中尤为明显。
恒大地产几乎可以用少数几种莫名其妙的产品类型就在全国各大城市建几遍。我们如何去谈论传统与文脉。更为讽刺的是,严苛且难以协商的规划条件也在不停地修正更改,就存在着建筑合理性被大打折扣的风险。矛盾就在于我们不仅需要眼前的苟且,还需要诗和远方。
大理古城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证大理古城的风貌不被各式各样的建筑所破坏。大理市的规划和古城保护条例以极其暴力的方式限定了古城区域及洱海区域的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建筑大小,建筑元素、建筑形式等等。于是在这个美丽的地区,新建筑几乎用同一种模式来表达着对规划和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几乎用同一种形式满足各式各样的建筑功能,无论是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民居,甚至是公共厕所都有着几乎同样的表达。
(图为大理古城新建建筑模式)
当我们在谈论传统的时候,永远都是以一种回过头去看的方式。也就意味着传统并不是一种已经“消失”的状态。它是一个现状和过去的“连接中介”。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更像是一种方法,一种建筑生成的方法。虽然传统是客观的,我们可以以现在的时间点来对传统进行主观的评价和改变。但传统不是噱头,那么我们在利用传统的时候,是该简单的使用元素的拼贴,还是该用这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