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好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尝试来回答一下,如果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私认为这是由伊东丰雄开始由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发扬到后来石上纯也藤本壮介继承的一种审美倾向。日本建筑越来越轻薄,这是一种形式现象,
本质上是日本建筑学对当今社会哲学的一种应对。 试着主要从时代脉络和日本社会文化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由于篇幅原因本回答以伊东丰雄为例探讨这种审美倾向的缘起。
容许我先扯远一点。
从时代背景谈起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与“工业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后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 以商品为基本单位 时代特征:“确定性”或“一元性”
后工业时代 以信息为基本单位 时代特征:“不确定性”或“多元化”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便是信息数量的泛滥,于是乎每个信息被人关注的时间变短了,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加剧。在形形色色的信息流中,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中,发现自己处于“不确定性”中。
再谈谈后现代主义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建筑学领域内的专有名词。20世纪中叶,在欧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艺术、哲学、建筑等各个方面的变革,这才是我们经常谈及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社会是在前文描述的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认为时代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后现代文化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不确定性”。“多元性”,“自由”,“模糊”“大众文化”等概念其实质上都是“不确定性”的不同表达。有一个共识,即人们所处的当今世界相对与传统社会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界的精英们也深切的关注着这种正在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他们试图把这种生活和文化的特征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建筑反映时代精神。
建筑学上的探讨 在美国
通常,作为建筑生谈及后现代主义,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文丘里和他那本著名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在书中说,要模糊性(不确定性),不要明晰(确定性),鲜明的提出了他的立场和对后现代社会来临的嗅探。但是随着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他们发现自己的主张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走向了另外一种确定性了。
在欧洲
后现代主义在美国失败之后,欧洲随即开始了新的冲击,即解构主义。
在解构理论研究上比较杰出的是伯纳德屈米,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拉维莱特公园中,将公园地块 分层次解体,不同功能区块之间形成了相互紧密的关联性。使用点、线、面三种体系规划方案,每种体系又可以独自成立,剥去了联系性,将层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由、模糊的自然形态。
拉维莱特公园 (图自:筑龙网)
“解构主义似乎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性(固定性,确定性)的肢解,在建筑上表现为反对一切现存建筑遗存或是建筑传统。解构主义建筑是把它的底线推到了感觉层面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感官层面。他们反对历史上的一切传统,他们在消解了一切历史基托后,只能无奈地在感觉层面来重建自己的文化:即疯狂的色彩,不规则的形式,神秘的或者说直觉的设计方法。他们试图从感官层面上表达不确定性,但在视觉形式上仍旧没有打通不确定性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解构主义相对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运动是有进步的,他们找到了“不确定性”的某些特征。
在日本
与此同时,日本的建筑师也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西方的后现代对处于西化学习的日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著名的“新陈代谢派”即强调事物的成长,变化和衰亡,同时极力主张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成长、变化、衰亡表明建筑师们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即“不确定性”的特征,但是早期的日本建筑界企图用新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方法上出现了错误。
最后谈回伊东丰雄 我们暂时粗略的把伊东丰雄分为早期和晚期(实质上并没有一分为二如此的简单)。
伊东丰雄的早期作品如“银色小屋”“八代市立博物馆”等多是用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轻型拱形屋顶和铝合金打孔幕墙)来获取流动感和漂浮的意向用以回应时代的“不确定性”。即用形式的造型方式来诠释时代的精神。这种用形式的意向来获取轻盈的设计手法,虽说本质上还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手法,但是比起新陈代谢派仅在概念上的停留来说,是一个飞跃。
银色小屋(图自:必应图片)
伊东丰雄明确的说“建筑不是长久的存在,而是临时物的想法,是我所喜欢的”“建筑学,实际上,应该是变化无常的,是一个瞬间的现象,我无法忍受一个建筑物在地球上存留数百年,展示着它一成不变的外表。建筑的形式应该是未完成的,不重要的,并同步于自然和都是空间。”他认为,建筑由于耐久性而变得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不可预测和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可预测,建筑已经沦为都市的代谢物,一般都市消费品,用完即扔。
也就是在这种思想下,伊东丰雄才会对西泽立卫说出那句有名的话“建筑非得像啤酒罐(轻、薄)不可”这是伊东丰雄在时代的大潮之下对当代的精神的认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逐渐失去对场所的归属和记忆后,生活方式也变得不可预测。
伊东丰雄的后期开始由对材料形式层面的利用转变为对材料质感层面的研究。可以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超越形式深入质感,从建筑材料的质感上来获取这种轻盈感。
伊东丰雄发展了一种对于“半透明”艺术的审美趣味,尤其是透过金属板看到的半透明性。透明会让人感觉到没有层次,如果把透明的墙壁再次挡住会创造出更多的层次。
“超平”现象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种审美倾向,我们还得了解20世纪之后日本的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即“超平”现象。Super flat(超平)这一关键词由村上隆在世纪之交提出。他通过汲取当代动画和漫画作品的流行元素,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成为日本年轻人的偶像。“超级平面”的概念出自日本的亚文化,与信息化社会使用计算机的表现形式和新组织存在状态相适应。
村上隆 太阳花系列作品之一
在五十岚太郎先生的著作《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中提到了他对superflat的解释,一是“建筑强调表层世界的超级平面,在建筑上,主要是指对于建筑表皮的关注。”二是“打破建筑中各层面构成和秩序关系,不再区分与强调建筑中的主次。”这也可以用来描述伊东丰雄的空间,他的作品强调建筑的平面化效果,弱化建筑体量的透视感。
这种空间秩序消解的结果往往导致形式上“漂浮”特征的出现。建筑中的“超平”努力将建筑表皮甚至包括建筑中的各种支撑构筑体系的物理性和现象性的透明化,以达到将三维建筑的体积感削弱,充分的融入到环境中,弱化建筑带来的压迫感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日本建筑轻薄、朦胧的意向还与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深刻地领悟到伊东丰雄思想的精华,并把老师的认识推到极致。推荐收看
@春逝 在
伊东丰雄、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三人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 春逝的回答 有机会再聊。
以上
胡言乱语 也不知答中要害否 若有错误 还请斧正
参考文献
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研究 王发堂 徐宇甦 2009-05-20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的SuperFlat超平现象研究 郑超 2015-05-01
《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五十岚太郎 2012-08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
小王同学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在建筑师的眼中,什么是好的医院建筑?
有什么做给动物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