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特斯拉的粉丝。在2016年,得益于新投放的Model X车型,以及重点城市的牌照优惠政策,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大增。
虽然销量的官方数字没有公布,但是根据同比15年增长234%的惊人销售额涨幅,大概能推测出特斯拉去年在国内很可能已突破1万台。
考虑到特斯拉在高档汽车品牌中明显较高的成交单价,并且非常晚才进入中国市场,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特斯拉非常棒。
那么传统的高档汽车生产商呢?
这个五一假期,我试驾了来自凯迪拉克CT6 PHEV。这也是一款新能源高档轿车,在上海,和特斯拉Model S一样可以享受牌照免费的优惠政策。
如果你现在有50-70万左右的购买轿车预算,在上海,你可能会在这两台车中做出抉择。
1 两台车都属于新能源车,尤其对于魔都的朋友来说,这是BYD和荣威之外,少有的高档外资产品当中,能免除拍牌的肉体和钱包双重痛苦的
2 价位有差距,但同属“反正我买不起的高价位货色”
3 代表了两种风格的美国车,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一个是有沉淀的百年老字号豪华品牌、川普同学标配,另一个是新兴的硅谷科技界明星、真人版“钢铁侠”亲手打造
4 这两台车,都实际体验过
这篇文章,我就来为大家比较一下,这两台车,两台代表了汽车新能源的不同哲学的作品。
1 诞生背景:颠覆创新
在Model S之前,历史上有过其它的电动车,但普遍又怪又丑又慢又跑不远。
△通用汽车 EV1
在传统车企们因循守旧的情况下,它异军突起,用完全不同的思考逻辑,造出了一台本质上与内燃机车完全不同的车,屡次推迟之后,在2012年最终问世,让大家眼前一亮。
加速迅猛,外观就像玛莎拉蒂跑车一样性感,功能上则像一台高级轿车,有足够的实用性。
2 由谁打造?特斯拉奇思妙想的创业团队
Model S这台车上,有诸多的痕迹显示,这是一台源于“初创公司团队”的作品。
一方面,它用于创新和颠覆,比如,它在设计中完全不考虑内燃机和传统变速箱,前引擎盖内镂空成了一个行李放置空间,未设置前大灯开关的物理按键(这是传统汽车一定都有的,虽然在高级轿车上,已经很少被用到,因为大家习惯选择Auto一档)。它还在内饰的中间放置了一块17英寸的超大屏幕,一次性用触摸交互的方式,搞定了车内95%的操作功能。
另一方面,它也像一个勇猛但有些莽撞的小伙子,有些细节考虑的就不够周到。
比如门饰板的下方甚至没有通常汽车都有的置物空间,这意味着你少了一个绝佳的放瓶装水的位置;
此外,后排座椅的人机工学设计也不敢恭维。
整车的内饰设计简约,用料不能算差——但说不上大师级的工艺精湛。比起gu奢侈品,这更像是一个高科技气质的家伙。
3 纯电解决方案:优点很明显,缺点也是
Model S坚决的选择了纯电解决方案。优点就是,这台车因此摆脱了硅谷科技人士并不擅长的内燃机和复杂传动机构。让这台车的运动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少。
因为这个选择,Tesla才有了设计创新的空间,才有了超级稳定沉重的带着电池板的底盘,才有了前后两个的行李厢空间,才有了独特的超强加速。
缺点就是:有电的时候,你春风得意;没电的时候,你里程焦虑。
我个人非常喜欢Model S,我经常在喝完一杯酒后,跟朋友说这是世界上最棒的轿车。
我也想过拥有一台特斯拉,但是在我搞定自己在魔都的带固定产权车位和充电桩的大房子之前,这似乎是一个奢望。
而理智告诉我,如果我不能100%搞定充电的条件,我最好别碰这家伙。
4 硅谷风格
Model S刚问世的时候,就有美国媒体评价,这是一台轮上电脑。
因为它突破性的采用了,消费电子级别的17英寸触摸大屏幕,仅仅比ipad晚两年,但尺寸更大,使用环境更加恶劣。
它还构建了更强大的计算机系统。这因为有这样的系统保障,OTA (On the air)的空中无线升级才成为可能——在特斯拉运用OTA技术很多年后,在传统车企中车联网方面比较领先的通用汽车,据说会从2018年才开始应用。
这台车学习了互联网软件行业的“快速迭代”和“敢于尝试”的精神,因此,在2017年你看到的Model S,虽然比起2012年的版本,外观变化并不太大(除了前脸之外),实际上功能上,就像两台汽车一样。
这台车身上,透露出十足的硅谷风格,他们没有延续底特律那一套传统的做派。
1 诞生背景:迎合趋势
通用汽车这样年销量上千万的汽车巨头,不会回避新能源这一未来趋势。此外,在各国环保和油耗法规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尽早尽可能多的推出新能源产品,将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2 由谁打造?通用汽车在底特律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团队
它是一台新能源汽车,但首先是一台凯迪拉克的旗舰轿车,印着CT6的铭牌。
△我试驾的黑色CT6 PHEV,一点不上照。于是我盗了一张名车志丁丁老师的图 丁丁 - 知乎
无论在车外还是坐进车内,如果不注意去看铭牌,你几乎感觉不到它和一台内燃机版的凯迪拉克CT6有任何区别。
就像一位来自贵族家庭的中年绅士,服装绝对得体,举止充满风度,直到他开口的时候,报出一堆网络流行语言——就像你驾驶CT6 PHEV的时候来了一个急加速——你才能觉察到:“哦,这台车不一般,这是一台电动车。”
通用汽车作为一家百年车企,具备非常深厚的造车技术沉淀,而凯迪拉克CT6,作为集团内部四大品牌之中的旗舰作品,当然会不吝啬的使用各种先进的汽车技术。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篇来自通用泛亚技术中心的工程师,@Brandon Lu的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讲述了关于他亲手经历的CT6车身技术故事:
如果说特斯拉是硅谷带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们打造出来的创意新品,那么凯迪拉克CT6 PHEV就像是久经考验的老师傅拿出来的经典款。
3 PHEV解决方案:一个全面的方案,也是一个妥协的方案
它集成了内燃机和电动车的双重DNA,具备生物学上的“杂交优势”。
CT6 PHEV版本,开起来比2.0T普通版,更棒。
棒在三点:
- 动力轻快而强大
轻快是说这车起步的时候,颇有Tesla的神韵,只是调教明显更温柔,如果正常操作,会平顺的一塌糊涂,如果你深踩油门,一种“类Tesla“的推背感会很明显。当然了,这是电机的基本特性,并不奇怪。
在中高速的状态下,如果你深踩油门,习惯沉睡的发动机也会介入进来,和电机一起,提供足够强大的性能。
- 平顺性极佳
CT6 2.0T搭配的8AT,什么时候它在换挡,你会有察觉。
但是这台PHEV,动力输出的变化就像丝绸一样柔滑,随心所欲,和一般的汽油车完全不一样。
- 真的很省油
在这台车充满电的时候,电机总是非常优先的介入到一切工作当中,基本上是一副“汽油机,这没你什么事儿,睡一边去!”的态度。
如果你每天开车通勤距离在60km,每天晚上可以在自家小区的车位上充电,我估计这台车开出百公里油耗低于1L,是有可能的。(下文有图解)
4 一台适应性强的新能源车:只是后备厢比较小
它可以非常省油,只要你能勤快的充电。
它有最好的能源兼容性,这方面甚至比汽油车更好。因为它可以补充两种能源:电或者汽油。这决定了,它可以在室内帮你实现经济的节油行驶,也不会像一些新能源车,害怕长途旅行。
如果你有充电桩,那么它可以享受电费的低廉——尽量使用纯电模式,如果你每天开车的距离不要太长,它的80km理论纯电续航里程完全够用。(实际测试开60km问题不大)
△一次充电后,分两次拍的照片
这两张图告诉我们:如果经常充电,经常使用纯电模式,CT6 PHEV可以如此的省油
如果你没有稳定的充电桩可用,也不要紧,它还可以随意加油,补充能量。如果你长期依靠汽油,也没关系,就当它是一台深度混合动力汽车。
可惜的地方是,为了布置电驱和电池系统,占据了原本属于行李厢的部分空间,这台车的行李厢容积,不得不从大中型车的标准水平,降低到了小型车的水平。(开口宽度和普通CT6一样,但是进深小了很多。)
凯迪拉克CT6 PHEV的起步版本是30E精英型,售价55.88万。根据经销商门店咨询的结果,现在上海地区提供5万元的现金补贴。所以实际上是50万出头的价格。
要知道现在魔都的牌照拍卖价格将近9万,而且每个月有20万人跟你一起拼死疯抢不足万张牌照名额,你想花掉这9万元,还要有足够的运气。(本质上,魔都的牌照已经不是拍卖。而是一种摇号,和北京实际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北京的抽签不设置金钱门槛,上海则需要一张高价门票)
Model S的优势是,电费可以很便宜,只要你家里有充电桩。此外,特斯拉全国各地建设的超级充电站,也是一个独特优势。
上文已经写过了,CT6 PHEV在经常充电的情况下,油耗可以很低。
另一个特点是适应性较强。毕竟,在2017年,找到一个加油站,至少找充电站容易100倍。长途驾驶因此毫无阻碍。
CT6 PHEV是一种渐进式创新:它来自于一种成熟的传统商品,但做了相当大程度的改变,好比在原本的架构上,做了不少手术,增加了电机和电池组,改变了动力控制系统,重组了车内布置,换上了专门的仪表等配套。它像是一套老字号阿玛尼西装,但是用了21世纪最新的裁剪风格,像是科比布莱恩特,某个夏天做了增重,强化了背身单打,变更了球风,不再有那么多远距离跳投和突破。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台百年品牌凯迪拉克的旗下产品,还是一台CT6,它有创新,但是它不会吓到你,你不用期待有任何过于怪异的事情会发生。
Tesla Model S则是一种激进式创新:它颠覆性的抛弃了汽油车的设计,而是完全按照电动车,打造出来的产品。它丢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代之以电池和电机,彻底的改变了空间布置的方式。做出巨大创新的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比如,即使有重达300kg的锂电池,续航还是只有汽车车的一半多一点。比如,必须依赖充电网络。而且,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打造的创新产品,你不能期待它所有的地方都经验丰富,考虑周全。Model S就像纽约时装周横空出世的设计新秀,它不是阿玛尼,它不是范思哲,它是一个新的名字。最重要的是,它设计的新式衣服,非常潮,以前大家都没见过。
这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多时候,我们走向新的时代,都是以上两种方式并行的产物。
这两种哲学,大家更偏爱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