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本质就是一段时间。时间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而如何选择将要花费时间阅读的书尤其重要。
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标准:什么才是自己认为的好书。
我通常在三个维度来判断:
首先看书里的语句跟自己的日常叙述方式是否有相似的地方,是不是容易看进去和吸引自己。
在手机的干扰下,能留住你的书是不容易的,那我们就先从这本自己感兴趣又易读的书读起。
网络上的书评参差百态,每一个发表意见的人背后的成长过程、对未来的期许...与自己的判断标准都不同,所以很难看到真正有参考意义的评价。
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找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借鉴意义的推荐人。
比如自己的人生榜样、已经实现某件你想做事情的人,无论是现实中的朋友还是名人偶像都可以,看TA们阅读了什么样的书单,得以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如果说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机会境遇都难以还原,不可复制,那么至少成长书单是可以复制的。
看TA的成长过程中,有哪几本书对他产生了瞬间点醒的感觉,曾因为哪本书里的哪个主人公魂牵梦绕潸然泪下,复制这些书单,对我们的帮助会比较大。
相信大家在之前的读书过程中已经遇到过不错的书,找出这些中特别喜欢的,向上追溯,找触类旁通的书,比如作者的其他书,作者读过的书,作者推荐的书,与作者有关的其他学者、老师、朋友的书...
连点成线再成面,把作者的精神花园变成你自己的,慢慢充沛和葱郁起来。
不要轻轻滑过那些感染自己的金句,当你对一句话、一个人感兴趣的时候,你就看TA相关的书。
能打动你的访谈、书、都是一个入口,珍惜每一次的击中感,找那本书,那个作品,那个人,去到这个花园。
比如,因为这段话的感染,我找到了出处《四个四重奏:艾略特诗选》,然后又不断追溯T.S.艾略特生活中的其他人,和其他书,比如罗素的《幸福之路》。
给大家分享一个来自趁早文创研究所所长的读书方法,叫做——「带脑子读书法」,换句话说,就是看了不白看,看了还想看。
有四步,非常简单易行,但很有效果:
看到自己想看的书,要马上把书名拍下来或者记下来,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标记这本书的阅读进度;
记下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如果喜欢作者的话,继续顺藤摸瓜找到他的其他作品,这样能快速找到延伸阅读的窗口;
在阅读完之后,摘录一些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把这些句子写下来会有一个思考并消化的时间,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和观点;
可以在感兴趣的段落旁边,标注上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真正理解用文字表达下来。
当你把一本书读懂读透以后,它就成为了你同行路上的朋友,是难过时的避难所,也是快乐时的彼此懂得了。
最后想说,有人可能一想到读书就与上学联系起来,不过,读书一定等于学习、受教育吗?
不是的,读书属于五种时间中的好玩时间。是因为我们有好奇心,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活法不知道,所以把书打开,就像进入世界的另外一扇门。试着看见、观摩和实践这些活法,所以我们才会读书。
阅读是和旅游、和别人交谈,在公园随便逛逛...等等行为是一样的。
只不过随便逛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有一个自我筛选的过程,才能发现真正有用的内容。而书中的字都是经过斟酌的,它的颗粒感更密,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所得,能效相对也就更高。
相比短视频时代的视觉思维来说,文字思维能够让我们离深度思考更近。无论是故事书、工具书、小说还是诗歌,与其他的介质相比,书都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养分。
遇到好书本身就是一件开心和激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