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能力才是一个人的最底层的「元能力」。
一个优秀的笔记,更深层次内容反应的是笔记者的思维逻辑方式。
我理解的好的笔记方法是通过笔记培养一种「设身处地的能力 」,能够从自己现有的状态里,真切的进入到另外一种状态里去。
关于笔记,我有几个观点: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在很闲、很淡泊的时候明白了一些道理。很热闹的时候,及时地用上。前者叫做举轻若重,后者叫做举重若轻。
所以在相对淡泊的时候,你要去觉到一些东西,悟到一些东西,准备一些东西。然后,在下一轮周期开始的时候用得上,在热闹中使用。
只有不断地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信息、过滤信息、精炼信息、利用信息,我们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我们才能底气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影响。
用自己的标准和主张回应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进过多年的演化,我现在有两个最主要的笔记方法:A符号和四色荧光笔。
关于「A+」笔记,启发来自于《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
其中,A代表行动(Action),标记可以转化为行动的句子旁。所有的读书,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基于行动思考问题」。[1]
因此,这个句子必须是清晰、明确,可以直接转化为行动,具有操作性。
基于行动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快切入主题,明确行动。于是智珠在握,雷厉风行。在句法上具有以下特征:
比如你有一名下属,你要他「就某件事总结出一份文案出来」。
那么,这不叫基于行动思考问题。
因为无论接收到指令的下属如何按照你的要求绞尽脑汁地思考,他的大脑中都浮现不出任何具体画面与下一步行动路径。
如果这样提要求:
可否找出A公司的销售额较上月增长20%的三个重要原因,写到一页A4纸上,在明天中午12点前交给我呢?。
这样的描述让下属立刻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并且可以立刻采取行动。
清晰的目标能够解放我们。
任何你状态最糟的时候,一定是失去目标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目标有使命地活着,热气腾腾。
顺着「A+」笔记,结合OKR的思路,我从去年10月份慢慢开始尝试「每周纲领」治事法。
「每周纲领」中的每一条纲领,都来自于「A+」笔记。
而且,我曾经专门列了一条关于每周纲领的目标:
归依每周纲领与“全面刻意练习化”。
Objective:目标管理:归依每周纲领与“全面刻意练习化”
⋰举一个例子:
读到市场营销书籍《别卖给我,讲给我》的时候,里面的叙述是一段一段,连续而线性。
转化为「纲领」,就变成这样——
1.9 Objective:以故事思维,打造个人品牌
最终你会发现:正是选择、行为与交付物决定了我们是谁?
而你,就是你的自己的每周刻意练习清单。
当然,并不是所有读到的东西,都可以直接转化为行动。有些概念我们初次读到,一时无法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消化。
如果读到的内容,一时无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只有有所触动,就可以在旁边写上三个字——「知道了」。
硬笔版本写成这样:
用毛笔写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风格:
或者是这样的:
这种「知道了」批注法的发明权是清朝皇帝。
当他们看到大臣奏折,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时候,就会很认真敷衍地写上三个字——知道了。
人是视觉的动物。通过赋予颜色不同的意义,更有助于为信息分类。
在各种颜色区分方法中,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斋藤孝提出过「三色法」,为红、蓝、绿这3个颜色,分别赋予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颜色的定义或许不尽相同,但是借由建立起个人的用色规则,日后每当浏览笔记本或日历时,就能迅速而直觉地抓出所关心的项目,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我喜欢用四色荧光笔进行批注。
这个思路来自于2011年研究文章学时对归有光《史记》五色圈点评点体例的关注。
随文圈点是一种从宋末开始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形式。
读者通过对文本眉批、旁批、夹批等形式加入随文评语,并用不同符号,比如圈、点、 抹、删等,留下阅读记号。
关于归有光的心法,«归评史记»在例意中对“五色圈点”符号作了如下说明:
«史记»起头处来得勇猛者,圈缓些者点,然须见得不得不圈、不得不点处乃得。朱圈点处总是意句与叙事好处,黄圈点处总是气脉。亦有转折处用黄圈而事乃联下去者。 墨掷是背理处,青掷是不好要紧处,朱掷 是好要紧处,黄掷是一篇要紧处。[3]
我用来读书的四色荧光笔的四种颜色分别是红、绿、黄、蓝。分别对应其两大主要圈点对象,即“意句与叙事好处”与“气脉”提示。
1、红色用于标注中心句。
2、绿色用于标记“文脉”,即转折、过渡、总结等逻辑连接词。
如:「这个事的重点是……」「结论是这样的……」「这是因为……」「重点为以下三点……」「基于这样的事实……」「可以解释为……」「需要采取这样的做法……」
通过这些「路标」用来了解文章“顺逆、反正、隐显、断续、 开合、呼应” 等笔法技巧。
3、黄色用于记录“专有名词”。
4、蓝色用于记录反向论述,就是那些否定、对比含义的句子。
此外,遇到一些重点词句,还可以用框标注。
比如,在曾国藩批牍中,读到「深稳明决」四字,爱之不已。
于是,用此法框定如下:
「读」书这种约定俗称的书法,太过于浅薄片面。
于是我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术,独创了一个汉字。
写出来是这样的:
这个字,读作:tāng(同趟)。
意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趟着走的过程。
所以,我们不读书,我们tāng书。每一个犹豫不定、害怕冲突、无法拒绝的时刻,都是我们突破心理舒适区,向着认知上的「新边疆」勇猛突进的时刻。
专注且有趣的人,会自带有一种扭曲现实的魔力,可以创造自己的世界,吸引你去欣赏他的世界,给你带来与众不同的惊喜。
通过笔记进行思考,只是迈出「舒适区」的第一步。
文字化与可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寻、不断推理和不断折腾的过程。
没有人知道前面是什么,没有人给你明确的即时回报,没有人可以给你输出意义。“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
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成败由天,这才是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具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