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讲故事的风格,一贯是喜欢将故事说的明明白白,例如在戏剧中,上场一定要先自报家门,姓名、籍贯、工作、年龄都交代清楚,甚至脸上也要涂上不同颜色,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而我们的古代探案小说,虽然数量不少,如《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海公案》《于(成龙)公案》《林(则徐)公案》《蓝(鼎元)公案》等,但主要描述的是正邪斗争,推理内容极少,实在没线索了就靠托梦,有时候再加上一些神魔斗法,不能称之为推理小说。甚至最著名的三大公案(《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中,审案的大人都被辅佐他的豪侠抢了风头,完全沦为存在感不高的角色。直到清末1902年,才有《李公案奇闻》,塑造了类似西方侦探的形象,被称为“中西混合的旧式小说”,可惜篇幅过短,也没能形成系列,最终影响不大。至于我们比较熟悉的《狄公案》,则是民国时期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作,高罗佩在中国生活多年,妻子也是中国人,精通《金瓶梅》等古典小说,文风与中国明清小说家如出一辙。可是中国作家却罕有古代文风的推理小说,即便有也是历史人物的同人文,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笔者写下了《朱公案》系列。
最有悬疑元素的反而是神怪小说。如《西游记》中,很多妖精不现原形,就不知道它是什么变得。但是作者会出一些谜语让大家猜。比如毒敌山琵琶洞的女怪,前期始终没告诉读者真实身份,但是用了毒、腿多、琵琶等元素暗示这是蝎子(又名琵琶虫),木仙庵一节更是直接出谜语。这是因为说书人需要用扣子拴住大家往下听,而在戏曲舞台上,这些妖怪就会直接把原型画在脸上身上或者自报家门,鉴于“生书熟戏”是市场规律,连这些悬疑色彩也用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