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当初传统车企为了加速跑进新能源的队列里,秉承着做最小的设计变更、最短的项目周期、花最小的成本,打造自己的新能源车型。无一不是基于现有的油车平台来开发新能源车型。稍微好一点的搞两手抓,一边油改电抢占市场、一边搞正向开发,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架构平台。这算是传统车企交的第一笔作业,也是为了赚补贴、积分、市场等因素而诞生的第一批产物。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市场依然没有脱离油改电的情况,油改电到底好不好?
这批产物有一个公共的特点,就是在满足整车目标的前提下,能加补丁绝不改模具,能改模具绝不新开模具。当然,这不是新能源车型开发的独门秘籍,早在燃油车开发的时候就已经在提倡平台化,为了减少零件的种类,提高零部件的共用性。
而为了“交作业”的新能源车的这种操作却异于平台化。部分车型是伤到了“元气”。
下面解释下什么是“元气”被伤。这话可能要从1925年开始文森卓·兰西亚发明承载式车身开始说起……
2.2众所周知,非承载式车身是有独立的车架,俗称车大梁,一种贯穿整车的纵梁结构。
而承载式车身则是由文森卓·兰西亚于1925年首次发明,将车身和车架合二为一。并发展成为现在的承载式车身,将动力总成、底盘各系统直接与车身相连接。
承载式车身的结构并非一个车壳子这么简单。为了满足正碰、偏置碰、侧碰等试验的要求,不同平台的车都各自有一套传力路径,来保证整车的强度和扭转刚度。
2.3此刻,重点来了!元气!元气!元气!这一整套传力路径就是这辆车的元气!
因为增加了动力电池,原有的传力路径必然会遭到破坏。而油改电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基于原有车身尽可能少改的二次开发,如何才能满足新车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毕竟不是正向开发,原车的宽度尺寸就摆在那里,要么减小电池包的尺寸,牺牲续航来设计加强结构、要么在门槛结构上做文章,增加大量成本改为比如型材门槛或做门槛梁等方法。很难两全其美。油车改纯电车型还稍微好点,如果改插混,还要考虑排气管、热害等等,对小车型实在是不友好。
总之,有如《功夫》中的星爷,经脉尽断而涅槃重生,至于是否能练成如来神掌,要看各门派是否有体质天赋异禀了。
2.4从底盘的角度来看,因为电车的重量要大于传统油车,并且前后轴载荷分配也完全不同,油车原车的悬架及副车架等部件定是吃不消的。会通过增加副车架加强件、增大弹簧线径等办法,重新匹配并调试。
2.5总结以上,虽然整车已经伤到原车的“元气”,但是经过了涅槃重生,只要能面向用户,说明产品还是能打的,起码至少满足了各项法规及试验要求。至于是否会比原车耐用?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追平甚至超越,但是考虑到成本,不可能无限使用加强措施,且没经过市场的大规模验证,暂且给个 “≤”吧。
3.1从客观入手,从主观改变。在经过了赶作业、交作业、交完作业被训不得了等环节后,总要知耻而后勇。
3.2基于油改电平台涅槃重生,真的可以练就“如来神掌”,从而开发出全新的新能源平台。而两手抓的第二手,各家独立自研的新能源平台此时也已经成长起来。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刚上市的时候,可以称得上是现象级操作,独步武林!在微车领域打的各家毫无还手之力,而后各家才出现了一系列微车来分羹。
3.3在新势力领域,虽然是正向开发,但也是经过市场的不断毒打磨练起来的。
这里拿历史事件举个小小的栗子,不吹不黑,好坏自判。众所周知,当年理想ONE的前下摆臂采用PA6+GF50复合材料,用白话讲就是单层冲压钣金加工程塑料加强筋。且不论他的好坏,只聊事实,在经历了多次断轴事件后,给我这种看客茶余饭后还是提供了一些颇有争议的闲聊话题。而理想L8一上来,一个明晃晃亮晶晶的铸铝下摆臂就展现出来了。什么原因我不去揣测,反正我认为市场是看到了它想看到的东西。
3.4随着汽车铝工业的风起云涌,各家也开始展现出了对“轻量化”、“一体化”的理解。在高端市场,一体化压铸已经是绕不开的技术路线,实现大规模一体化压铸只是时间的问题。
3.5就MODEL Y和MODEL 3对比而言,用一体压铸工艺,仅下车体总成就可以实现整体减重 10%,续航里程增加 14%。一体压铸将 Model3 后车体的 70 多个零部件减少至 2 块,相比于 70 多个零部件冲压、焊接所需要的 2 小时左右,一体压铸将时间极大地缩减至 80-90 秒,所以马斯克称得州工厂可以实现年产 50 万辆 Modely 得益于一体压铸。虽然维修成本还不敢想象,但是以后的技术谁知道呢。。。
3.6打破壁垒,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
比如国产自主研发的空气悬架逐步加速,跨界下放指日可待;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量价齐升,热泵技术在10万级别已经快成为标配;
电气架构也正在由分布式走向域控制器的技术路线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