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国青输日本三流高中队,六年前的回忆涌上心头,我一直在逃避去回忆的这段经历,使我比常人更清楚中国青训与日本的差距。
17年在中超某U16梯队,球队打完青超后选择开启长达20天的日本拉练,在这20天中我们要打14场比赛,一段“悲惨”的经历就此拉开帷幕。
上午出发,中午抵达,落地走完一套必要流程后到达基地,小睡了一会儿以后便迎来第一个对手,大阪钢巴U15梯队。
天气稍显闷热,抵达场地后发现对手已经开始热身,钢巴梯队的球员整体身材矮小,只有中后卫能达到一米八左右,我们看到后以为他们会和中国南方球队的实力差不多,顶多就是技术再好一些。
开场后,钢巴估计也忌惮我们的身高,只是通过简单的传接球来试探我们的实力,7分钟左右,大阪通过角球机会由中后卫头球破门。一球落后的我们并没有丧失信心。但是,从他们攻入第一球之后,比赛的节奏开始被他们提升。
我们的两个后腰,一个是辅仁青训出身,国内比赛的时候没两个人根本防不住他,人称小布斯克茨,另一个来自安徽,天赋在同年龄段也很突出。他们两个搭档几乎也有国青的水平。但是从我们丢完第一球开始,只要他俩接球,钢巴就开始疯狂逼抢,两个后腰整场几乎就没有传出过像样的渗透球。我们也只能通过长传找到前场,但都会被对方中卫完美破坏掉。
日本的小前锋们开始快速渗透配合,我们的身高优势反倒是拖慢了移动,我作为中后卫的感受就是,随时都在被以多打少。后卫线遭到疯狂的冲击,我的记忆中只剩下被钢巴边锋突破后爆射远角、被对方中后卫压顶破门。
煎熬的上半场终于结束,我们8球落后。在国内的联赛我们大多是以胜利收场,从未遇到过如此夸张的失利,就算和同年龄段最强的鲁能过手也就一球之差。
中场休息时,替补的队友们默默地去热身了,我们沉默地坐在替补席,听着中方助理教练给我们做心理安慰,日本主教练开始分析问题出现在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布斯克茨直接哭了,他说“我根本拿不了球,拿了又能怎么样?都是失误。”
是呀,拿了又能怎么样,连推进到对方大禁区的机会都没有。
下半场,钢巴开始轮换年龄更小个子更矮的球员,但场上的形势依旧,我在场上已经麻木,任由对方前锋宰割。终场哨吹响,1-18。是的,我们这支在中国同年龄段非常优秀的队伍(后来拿到过全国冠军),被钢巴灌了18个。
虽然我们和日本球队的差距可能并没有钢巴这一场这么大,但在钢巴之后,我们又对阵了大阪樱花、川崎前锋、神户胜利船等俱乐部梯队,也有和日本的高中、市队交手,基本都会输五六个。一共14场比赛,我们最好的战绩是和一只叫千里秋的小球队打平,其余全败。
虽然其余的13场比赛也没再出现过像对阵钢巴的巨大分差,但大部分人都是疲惫与困惑交织,踢足球的意义又是什么,与邻国日本的差距如此巨大,不敢想象如果我们去面对五大联赛的梯队又会怎样?
国青此次输日本高中的三流球队,我不好评价是日本总体太强还是我们太弱。喊学习也喊了多少年了,中国真正踏实下来搞青训的队伍又有多少?
近些年踢足球的小孩越来越多,市场上的青训机构也涌现出来不少,但球员总体质量并没有提高。因为有些青训机构给小孩们打基本功的教练自己的基本功动作就是错误的,水平低没关系,犯错误也没关系,就怕不提高,错误的反复教。而在职业青训梯队中,又有很多教练是靠资历每天水训练混饭吃,甚至还会和球员交易运动员等级证书,操纵球员转会。
刨除教练因素,中国青训球员的自律性也有待探讨,大家都知道日本高中球员通常都是学业训练两不误,国内大部分的高中或者青训球员是达不到日本球员的程度。球员是否能在疲惫训练后自主学习完善自身,是将来进入体育圈或者离开体育圈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融入社会关键点。
最后,中国青训的出路,在于尽快找到一个学习目标,并且坚定贯彻。哪怕是高薪从国外请高水平的教练来给青训小球员打好基本功也是值得的。如果做不到,不如就重回“三从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