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个结论(指普遍情况)
建造年份:
赫鲁晓夫楼>筒子楼>老式单元楼
单户面积:
老式单元楼≥赫鲁晓夫楼>筒子楼
居住密度:
筒子楼>老式单元楼≈赫鲁晓夫
人均楼梯数
筒子楼(每8~12户/梯)
老式单元楼(每2~4户/梯)≈ 赫鲁晓夫
而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建造目的及住户类型。
先来看看赫鲁晓夫楼(khrushchyovka),一部分对苏联不熟悉的人可能对于这个名称觉得很迷惑,赫鲁晓夫楼来源于当时领导苏联政府的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苏联第七任总理,在斯大林之后担任。
而苏联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楼是由于二战后,苏联面临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很多城市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并没有足够的住房来安置战后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由于城市化而来到城市的居民。
所以当时需要一种“即经济实惠能改善普通公民的居住条件”又能“快速建造且低成本”的住房,赫鲁晓夫楼诞生了。
它的特点是:
一般在5层高左右,因为高于5层就需要配备电梯,增大成本;
会使用预制的建筑材料,标准化设计,这样可以快速建造和装配;
户型比较小,一般不超过两室一厅,居住空间比较紧凑,更多希望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活动。
在此之前斯大林时期也建造过一些公共建筑(Stalinist architecture),它们长这样:
更加宏伟和具有装饰性,并且比赫鲁晓夫楼高,一般配有电梯,强调美学和象征意义。
所以对比来说,赫鲁晓夫楼是一种实用性和高性价比的选择。
而筒子楼和老式单元楼更多指我们国家的住宅。
和赫鲁晓夫楼一样,筒子楼一般在5-8层,没有电梯。早期被建造的原因也是希望在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住户。最早是作为学生或者单身雇员的宿舍,现在我们很多的学生宿舍也是筒子楼的一种优化和变形。
而区分它与赫鲁晓夫楼,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交通空间,
筒子楼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它的交通空间在两端,中间有一条走廊贯穿连接两侧的楼梯。
而对比赫鲁晓夫楼,赫鲁晓夫楼一般只有一个楼梯空间。
其次是内部,
筒子楼一般是20平方米一居室作为一个单元,没有独立的厕所、洗漱间、厨房、澡堂,所以每层楼都有公共的洗漱间,并且在一楼有公共厨房、客厅、浴室。
单户居住单元比起赫鲁晓夫楼要更加功能单一、面积局促。
作为代表案例的又背景的百万庄住宅区,建立于1955年到56年左右。
老式单元楼相比于筒子楼,人口密度降低了不少,住起来也更舒服了一些。
通常是指上世纪70年代以后建造的住宅楼,分为低层5/6楼配步梯和高层配电梯两种。
首先还是交通空间,并没有一个连接多个住户的长走廊,而是一个单元只包括几户人家,一梯两户、一梯四户通常这样形容的有极大可能是老式单元楼。
同时不再是一户只有一个“卧室”,而是一户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使用的材料也比筒子楼更加现代和坚固一点。一般住户更多偏向家庭为单位。
筒子楼和老式单元楼我都居住过。
大部分时候为了让单元内(住户卧室)有采光,筒子楼的走廊一般是封闭式的或者几个走廊中央有一个不算大的采光天井,但因为日光的不足和建造年份确实比较久,筒子楼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点昏暗。但现在很多单身公寓或者职工住房也会沿用筒子楼的模式,只不过内部的空间更丰富,不再公用卫生间和厨房。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同高度和单个住户面积),筒子楼的形式确实能容纳更多的家庭。
而老式单元楼和后续的高层电梯楼,其实是我们这一代更多从小居住到大的住宅模式。几乎没有公共空间,户内面积增大,都反映了对隐私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集体化的减弱。
但这三类都是一种现代化和实用主义为导向的住宅类型,也能满足与它适配的每个年代大部分普通人的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