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也算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了。在还不富裕的年代,以低成本、模块化方式大批量快速建造的筒子楼,对解决温饱问题中的「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筒子楼住宅而言,它们的普及度在各个城市强弱不一,一般而言,北方城市、国有/集体经济发达的城市,筒子楼的存在感更强一些。但是另一种筒子楼,我相信无论是70后80后90后,都真真切切地接触过、并且住过不止一年,那就是:学生宿舍。
筒子楼的特点都围绕着经济性。在百废待兴、并不富裕的年代,筒子楼的这些特点都是优点,比如: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这些曾经的优点,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也逐渐变成了缺点:
那么对筒子楼的改造策略,也都大致针对这几个缺点来进行改善:
先来看看他山之石:法国波尔多市的530户公寓改造,建筑师是Lacaton & Vassal。
法国在二战后的50、60年代,也建造了大量的社会住宅。这些社会住宅,可以理解为硬件略好一些的“发达国家筒子楼”。时至今日,这些老旧的社会住宅和筒子楼面临了一样的困境。法国西南部的中心城市波尔多,就启动了“Cité du Grand Parc(大公园都市)”改造计划, 包含了一批社会住宅的改造。
相比于常规的拆除重建,有3栋社会住宅(共530户),在建筑师Lacaton & Vassal的努力下被保留了下来,并由他们进行了改造设计。
Lacaton & Vassal的策略是:加建(Addition)。由于社会住宅的改造预算并不高,因此,建筑师选择把有限的资源都花在加建上,对现有结构不做改动而只进行整修和水电翻新,从而尽可能地增加新的居住品质。按建筑师的说法,这是「以一种慷慨、经济和可持续的方式,实现了品质的新增」。
加建的部分包括了新的电梯和入口大厅,以及南立面向外扩建了3.8m,新增加了一个被建筑师成为“冬季花园”的空间--这是一个可以被灵活使用的房间。
这个改造项目从设计上来说,完全契合了上文说的3点改造策略:增加高品质公共空间、扩大房间面积、改善立面外观。
但是,我觉得它的厉害之处,其实已经不在建筑设计层面了。它厉害的地方是:它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整个项目在改造过程中依然可以居住,没有迁走居民,并帮助他们维持了租金的稳定。
这个项目为经常被批判的社会住宅树立了一个有意义的,经济的案例,社会住宅不再被认为是缺乏品质和消极的方式,它们是宽敞、舒适和性能良好的住宅。它重新定义了社会住宅类型学以及生活、舒适和愉悦的条件,改善了城市住宅的形象和吸引力。--摘自Archdaily
最终,这个项目帮助建筑师Lacaton & Vassal获得了欧洲的密斯凡德罗奖和美国的普里兹克奖这两个最重量的建筑奖项。
PS,转一条他们获得普利兹克奖时候的回答:
如何看待 2021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法国拉卡顿-瓦萨尔建筑事务所两位合伙人,他们有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