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和别人说,自己学会了无知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吗?
我不接受任何“寒窗苦读”或“知识改变命运”的叙事或论述,这些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产物,意味着人类理性的“有限边界”,这种观念强调过去对未来的影响,这种路径依赖伴随着不稳定的因果关系,存在文凭主义泛滥和教育系统系统性腐败的问题,社会对文凭有着某种崇拜,认为应该走出文凭主义并走向现实主义。
最令人遗憾的是只能用纸和笔的闭门考试,通过短期记忆力覆盖考点,然后不到一个星期忘得七七八八,而开放性的考试有多个选题,但需要阅读不少文献,将考点结合案例进行长篇写作。
在信息时代,需要的技能不是将大脑变成储存器,不排除像法律的部分专业需要对记忆力的训练,而是利用智慧和高维度的思考,这也是区分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键,学会是为了未来能够很快又重新上手,而不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不断重复。
自从上了大学,“错误选课”令我的学习曲线崎岖,而且零散化,尽管大部分课程是有前置课程,但这种前置设定很多是基础工具类课程,而不是一个细分领域的系统性学习。另一个问题是不良排课激励机制,因为只有极少数的课程在每个 semester 能 enrol,那问题是大学管理推荐学生使用的 program planner 是将如何将每个学期都有课上为前提,一学期至少 enrol3 个课程,最多 5 个课程(需要足够的学分证明学习能力,我最后一个学期就是这样完成的),我本科时最极端的情况是一上来就是 econometrics,因专业问题,0 选课空间,整个本科阶段从难到易,而在硕士经历零散课程,大学将课程学分化,忽视了细分学科的零碎,例如学金融相关的离不开 CAPM、资本市场线,经济学离不开 Solow Model,只有少数课程能够将一个模型延申应用,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不断的重复,有一门宏观经济学课课前做了个调查,居然有 10%以上的学生没有任何 econometrics 基础和工具使用经验,这其实很反映每个人学习进度不一的问题。而在课程的最后一门课,lecturer 推荐它认为应该继续阅读的书,就匆匆结尾,之后我仍然会恶补这些课程的 readinglist,因为我意识到只学课堂上的远远不够的。
为了尽早毕业和 GPA 的提高而精神紧绷,到了期末回头看发现自己虚惊一场。
Double pass 可能是有意义的,因为尽可能让学生不敢在平时摆烂,我认为可能忽视学生的自觉程度,以及加剧某种学业压力和心理焦虑,但最应该重视的我认为是学术不端问题。
使用 Turnitin 自欺欺人,为了将查重率降低到某个水平,学校告诉我应该 paraphrase,问题是合法性的来源,其默认假设是:一定高的重复率意味着抄袭 plagiarism,现在 turnitin“为了继续行骗”推出 AI 检测,那些母语非英文的学生因使用的句式和词汇过于单一而被打上使用生成式 AI 的嫌疑,但我有认识的 tutor 他是自行到 chatgpt 上重新生成人工检测(太感动了)。
据我观察,每年都有不少人因真正的抄袭且上诉无效而被取消学位,学校没有公开具体人数,不太好评估 Turnitin 的绩效,我肯定的是 Turnitin 为诚实的学生带来歧视,来自校方的信任性危机。
关于chegg 的问题,和 assessment 设置有关,只要是重复使用的 assessment 就不可避免的被上传到互联网,解决方案是开放性和限时的结合考试。
当然也存在更加恶劣的情况,合同作弊、泄题、窜通等,这种系统性腐败...就这样吧,“人之常情”,正如我之前写的《学术不端的背后:作弊和学历通胀 》,这是现代教育不可避免的,对于个人而言,保持终生学习“配得上”证书本身,而不是用证书主义来标榜自己,同时欺骗社会中的其他人造成危害。
其实道德的败坏并不是从大学开始的,想下现在的人又是为何上大学,这里就不展开阐述,功利主义本身并不错,而且历史制度主义继续发挥着影响力,所有号召“系统改革”的都缺乏政治和商业界的支持,澳洲最后选择了屏蔽一百多个网站,在去年政府通过立法打击“合同作弊”(contract cheating),详细法案条文和实际情况看《Meaningful crime prevention or just an ‘Act’: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criminalisation of contract cheating services in Australia》。
之前看一些对经济学批判的文献(忘记记来源出处只记了笔记),主要论点如下:
学生能够没有读过任何经典著作的情况下完成 postgraduate,只有对他们模糊的概念,通常是在文章中引述几个月前的文献。
我们总是忘记历史中那些伟大的教训,至少我在读书期间没听谁主动提及伯南克对大萧条的研究。
理论为导向,抽象的模型,却不关注制度事实,美国经济学委员会曾担心培养出一群精通技术而对真正问题一无所知的白痴。
师生沉迷技术而不是实质问题,特别是将宏观问题给简单化、货币化,宏观、微观经济学考试充满数学公式,完全是在玩数学解密游戏。
现代经济学是在可设想的平行时空中进行探索,形式主义,变成一种为了玩而玩的智力游戏的学科。
对计量的技术崇拜,普遍认为使用定量分析是有说服力的。
逛 v2ex 看到的一个评论内卷时代的筛选手段:面试考算法,你怎么看?非常适合用来形容:
我面人从来不问算法,没意义,很难评估这个人能够给公司产生的价值。算法有点像经济学里的各种模型,学术界 yy 出来的东西,把现实中的事情简化成一个可以量化或者逻辑推导的程序,有价值但是只有参考意义,你可以拿来发论文但在现实社会中分分钟被打死。
反而是实战经验,比如技术栈、项目工程化、遇到以及解决过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更重要。这一条线问下来能够回答得好的一定是实打实做过项目的人,招过来马上就能用。算法?那么多学术界做出来现成的东西,你能看懂会用就行了,没必要自己搞一套出来,我这里不是学校也不是科研机构,不想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这点我和很多大学教授讨论过,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越来越脱节,然而为了达到毕业条件只能脱节,于是形成了当今的局面。
没错我这个理解可以被认为是卷,因为对社会而言此番操作如寄生虫一般不会产生“创新”的东西只是不断消耗现有的生产资料,而对公司而言则是效率高的体现,这是商业模式决定的。假如说我作为一个在业界已经独善其身的公司,有着充分的现金流,达到寡头垄断及以上的市场地位,这种公司想要进一步垄断市场形成绝对垄断,才有资本去做创新的事情。异或说我作为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拿到钱来创新,然后推动商业化。
“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同行评审制度导致和现实脱钩,尤其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没有从自然科学中分割,特别喜欢索罗斯在中欧大学的演讲(中文版为《超越金融》),强调人的不确定性所以无法像自然科学有规律可循;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坐标系上的函数图像,MR=MC,最后得出闭合部分是 deadweight loss,机会成本 MC 是相对主义的,而 MR 存在无法被量化的部分,但我认为在垄断方面,如价格歧视 price discrimination、排他性合同、数量竞争(Cournot Model)又是很接近现实的。
学校里只会讲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至少我接受的课程内容都有点太古老了,首先是我觉得很重要的是现代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将法律、政治结合,更接近现实,古典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哈耶克的新奥地利学派是我认为阅读体验较好的“课外书”,还有非常流行的 Piketty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我最喜欢的是获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和心理学的结合特别是“助推”理论、禀赋效应、沉没成本、心理账户,被用在各国的公共政策上,最吸引我的是接近现实的假设:有限的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和有限自利。
可惜的是我学校的行为经济学课程要等到明年初才有机会开课...
毕业了,我可能只是认识到“对现实问题的无能为力”,没有成为一名“有学识的毕业生”。
然而,当下才刚刚开始。
对当下的反思和批判
作者槐序
2023 June 18th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