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汉堡店》大破圈是个超级有趣的故事,充满了意料之内和意料之外的各种元素,它的爆火更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网络时代是可以相信奇迹降临的,只要你不嫌弃它的抽象。
故事开头要从一个UP主讲起。
闪球,一个提了名字也没多少人知道的UP,他专注整活游戏和剧情游戏赛道,语言流畅声音讨喜还有互联网通行证轻东北口音,视频剪辑录制也是正常水平,应当说算是有在认真做UP主。尽管如此,他的账号还是不出意外的只有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5.9万粉丝,有人看,没影响力,视频点击量多徘徊几千上下,在赢者通吃的Bilibili游戏区,他的存在就和他的签名一样不起眼,赚的钱不一定够充大会员。
可就是这样一位UP主,却在四月底产出一部将近三百万点击量的视频,这哥们儿三大代表作,第一个两千七播放,第二个四千一播放,第三个,两百九十九,
万。
让他一战成名的作品,就是《曼尼汉堡店》,必须要说的是,从这个时间点回顾过去,闪球P和《曼尼汉堡店》隐隐有种命中注定的互相成就,因为《曼尼汉堡店》就是一款画面抽象,剧情超棒的作品,和闪球擅长的领域完美重叠,而闪球真的很喜欢这款游戏,整期视频全情投入,带来百万级UP也未必能提供的观看体验。
这下,《曼妮汉堡店》在哔哩哔哩和抖音(因为闪球也投了抖音)突然有了热度,而这一切其实相当不合理。因为闪球并不是做的最早的,花少北就比他早;也不是做的最好的,薄海纸鱼比他早一天做且播放量比他高,但从传播侧来说,闪球直接让这游戏爆了。
花少北做《曼尼汉堡店》,自己都在评论区说点击量历史最低,
薄海纸鱼做《曼妮汉堡店》,他四百万体量做出八百万点击已经很不错了对吧?但他的评论区留言数量是一千多。
闪球,三百万播放量,评论区将近两千留言。
穿透了,朋友们。
具体为什么,说不清,这就是互联网,随时制造渺小奇迹的地方。
UP主就是这么个情况,游戏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曼尼汉堡店》是Bonesaw577独立制作的游戏,Bonesaw577太长,我们后边就叫他骨头鱼,他自己也知道这是自己的名字,仨中国字儿我估计他都认识了。
骨头鱼并不是技术大佬,所以《曼尼汉堡店》的画面质量和玩法设计并无任何长处,但他很聪明的规避了游戏视觉+娱乐部分的短板,比如角色脸部设计是直接用照片按出来的,《死魂曲》发来贺电。
《死魂曲》采用的是真人面部捕捉技术,《曼尼汉堡店》没那么有钱,直接把照片按模型上也就算了,真人脸+不成熟技术的组合会呈现出相当怪异的风味,有时候你还真能从人皮面具上感受到人类表演时流露的情绪,不细腻,但是信息量是有的,更多时候呢你就觉得这玩意儿太奇怪了,简陋与新锐并存,天生适合恐怖游戏和怪诞游戏。
因为贫穷,《曼尼汉堡店》里的人皮面具还是多边形棱角版,更奇怪了,也就更贴合游戏本体风格了,传神的时候那是真传神。
此所谓合适比好更重要。
故事部分是《曼尼汉堡店》的巨大加分项,骨头鱼在讲故事这方面挺有天赋的,叙事节奏掐的特别好,游戏开始玩家先得整点无聊又不妙的小游戏,帮助遭遇海难漂流荒岛的主角布莱恩活下来,一昼夜后,玩家结束了第一轮求生小游戏,正在琢磨看一眼得了准备退款吧,镜头一转,小小孤岛上竟堂而皇之出现一家美式汉堡店。
如果游戏上来就是演出,那么凭空出现的汉堡店也算不得多了不起的点子。
如果游戏上来先整点劣质小游戏合集,那破碎的游玩体验根本无法支撑玩家看到剧情演出。
这游戏用自己的凑合把玩家逼近“吃完屎可以撤”的边界,又用超展开+成熟的电影运镜把体验拉爆,从而形成-100分跳进100分的极致体验。
此所谓把劣势化为优势。
游戏后续剧情以走路模拟器+看片体验为主,附加一些说不上好玩的追逐战和解谜,镜头语言则保持相当高的水准,配上屎一样的建模和丰富的人皮面具表情,让玩家持续处于又好又烂的特殊游戏体验里,这种颇具特色的游戏很容易被打上神作标签,尤其对于云玩家群体来说,不受玩游戏的罪,纯享看故事的爽,《曼尼汉堡店》莫名其妙的爆火又有点顺理成章的味道在,对于独立游戏和个人作坊来说,长板够长的重要性超越世间一切。
到此,《曼尼汉堡店》只是一款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趣味之作,把整个故事抬高到终极抽象层面的是作者骨头鱼的敏锐嗅觉。
早在《曼尼汉堡店》出圈之前,骨头鱼就注册了Bilibili账号。
此时《曼尼汉堡店》只在小圈子群体里较受欢迎,比如国内专门玩小众游戏的朋友们,专门找烂游戏粪游戏屎里淘金的朋友们,骨头鱼相当愿意在他们之中刷脸,为自己和自己的游戏争取曝光度。
为此,他甚至注册了微信。
骨头鱼进化速度相当快,为了迎合哔哩哔哩受众喜好,他基本上是让干啥就干啥,动态文字也是靠机翻转换成全中文。这一点正中小圈子玩家的靶心,外国作者+主动营业+大量整活儿,让玩家粉丝和观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被讨好的感觉。
此时,骨头鱼的粉丝数大约在一千人左右,日均留言数在三四百之间,粉丝新鲜感很足,粘性很强,如果就这样下去,最终应该会是个四五千粉丝,动态留言数平均一百左右的号,和他在国外社区的热度差不多。
但命运给了他加速的机会。
是的,《曼尼汉堡店》火了,骨头鱼迅速跟进,在游戏UP的评论区激情互动,疯狂引流。
而他自己,也发了相当魔性的视频。
他把自己的身份吃得很透,和独立游戏制作人普遍不合群的刻板形象不同,骨头鱼生来就该吃互联网这碗饭,他真人出镜,制作官方周边,拍摄哔哩哔哩专属问答视频,琢磨好久怎么在中国当主播,他给我的感觉是相当的拼,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爆火机会。
他他妈甚至开了淘宝店。
这个更进速度,这种卖力程度,我真惊了。
你知道我感觉什么吗?我感觉他都不是真的想卖多少东西,他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刷脸,刷存在感,因为他真的理解人生就这么一两回风口可蹭,他对成功有一种纯粹的执着,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能做更多!来吧!整吧!不做才是遗憾!
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白人文化里积极的部分,很积极,也很有趣。
也是这种有趣,让作品爆火后连带骨头鱼自己也爆火,干到了B站十万粉。
十万粉成就达成,骨头鱼发了动态致谢,又做了《曼尼汉堡店》短片回馈粉丝,标题非常直接。
你就能发现这人特聪明,特别拎得清。
他疯狂营销自己但不是为了做明星,他相当明白这十万粉是哪儿来的,为什么来的,应该怎么谢谢人家。所以他出个感谢视频没真人出镜,没说自己多爱中国bulabula,而是做了个相当迎合粉丝的抽象视频。
而且这人有个特牛的事儿,他这么安排角色不会让你觉得媚粉。
他是打心眼里觉得主角和男二要是一对儿也挺好。
他本意不是让俩角色在一块儿,但发现观众都喜欢,那就说在一块儿也挺好,有感情就行。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松弛感。
你说这个人急功近利整烂活儿吧?《曼尼汉堡店》的电影感和QA视频的严肃状态又能让你看到他创作上的认真。你说他创作认真有表达欲吧?他又不像很多独立制作人一样对角色有偏执的掌控欲,都行,你们咋喜欢我咋来。
游戏之于他,既不是纯工具化,也不是理想主义载体。骨头鱼本人就像是人皮面具技术给人的感觉一样游离,一脚天上一脚地下,作品和作者在内核上体现高度一致性。我无意说骨头鱼是一个很纯粹简单的人,我想说的是他给人的感觉是简单、直接、有趣、活跃的,这种印象就是会很受人喜欢。我甚至会觉得他以后得翻车,因为这种人设很难持续坚持,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观众是会变的,作者是会疲累的。
无论如何,围绕《曼尼汉堡店》展开的故事都是很有趣的,至于别人学不学得来,我觉得那是真学不来。
又菜又好又怪,怎么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