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知乎运动 @知乎运动 的邀请,游泳对我而言算是跨领域了,但是游泳和跑步也有相通的地方,勉强尝试从运动生理方面来回答一下。以下我主要以跑步类比游泳进行分析。
首先,这个吧主说的:
“中国游泳的主要问题是有氧能力被废了”
我认为有待商榷。
诚然,以我跑步8年的经历来说,我所了解的是跑步中有氧和无氧训练确实是有冲突的,但也并非完全相斥,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项目而定。
如果大家见过短跑体育生训练,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大多数时候都以力量训练(大重量低频次)为主,跑步等有氧训练占比很小,最多也就是热身跑两圈,跑步训练也是以50米、80米、100米、150米等短距离冲刺训练居多;而中长跑运动员更多注重有氧的积累,平时会跑10公里这种远超专项的距离,但同时也会注重力量训练(小重量高频次),以及200米、300米这种短距离间歇以增强无氧耐酸的能力。
为什么短跑和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会有明显的差别呢?这就要提到肌纤维的类型了。
我们身体负责运动的主要是心血管系统、骨骼和肌肉,而肌肉分为两种类型:
1.负责有氧的是I型肌纤维(也叫慢肌,红肌):特点是含有更多的线粒体,毛细血管网和肌红蛋白,因而利用氧气能力强,具有抗疲劳的特性,但收缩速度慢,力量小;
2.负责无氧的是II型肌纤维(也叫快肌,白肌):相比I型肌纤维,其体积更大,ATP酶水平更高,糖酵解(无氧)能力强,收缩速度更快,力量也更大,不过利用氧气的能力弱,因而抗疲劳能力也低。
II型又可以细分为IIa(快速氧化型),IIb(快速酵解型)和IIx(中间型/快速氧化酵解型)。看下图:
显然,耐疲劳的I型肌纤维适合长时间长距离的有氧运动,而力量更强但是不抗疲劳的II型肌纤维适合短时间短距离的无氧运动。
那么回到主题,力量训练是否就意味着废了有氧?并不是,力量训练反而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也应该注意到,IIa和IIx型肌纤维既能有氧代谢,不易疲劳,又能糖酵解供能,快速收缩,毛细血管密度中等,线粒体浓度中等,运动单位力量高,适合持久的快速运动,是介于I型和II型的中间态。
这也为快肌和慢肌建立了联系——快肌和慢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部分肌纤维细胞类型可以相互转化:
一般认为肌纤维总数在动物出生后基本保持不变,但肌纤维类型在生长过程中持续相互转化,且其转化是环境等外界因素和机体内部因子协同调控的结果。总体来说肌纤维转化遵循Ⅰ型↔Ⅱa型↔Ⅱx型↔Ⅱb型[32]。
梁婷玉, 吴建平, 刘婷, 等. 肌纤维类型分类及转化机理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18, 32(9): 55-61. DOI:10.7506/rlyj1001-8123-201809010. http://www.rlyj.pub
同时,肌纤维后天的转化是有方向性的:
肌肉群的部分肌细胞并没有呈现出完全的无氧和有氧活动状态,而是介于无氧肌/快肌和有氧肌/慢肌之间的类型。当某个肌纤维群体的能量代谢有50%以上的比例为无氧代谢状态,那么就称之为快性肌,反之,50%以上的比例为有氧代谢状态,则称之为慢性肌。
天生快性肌细胞占优的肌肉群可以利用多数肌肉细胞类型的改变。但是天生慢性肌肉细胞占优的一个肌肉群,则很难向快性肌转化。这样,也就相当于快性肌肌细胞只能一个方向转化,但这一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一旦快性肌肉细胞转化为慢性肌肉细胞,肌肉细胞的转化潜能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尽管相对于百分百慢肌细胞而言,过渡性慢性肌仍然可以转化为快性肌细胞,但是难度要比后者转化为前者难得多。
——时间:2019-10-31来源:http://www.jianshenbuji.com作者:中国健身补剂网《快慢肌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简言之,就是快性肌向慢性肌转化相对容易,但是反过来却很难。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短跑运动员做有氧运动,这不光是有氧容易掉肌肉那么简单,而是有氧运动会让肌肉类型向着慢肌发展,因而短跑运动员不太需要过多的有氧训练。
而同时中长跑运动员在注重有氧训练的同时,依旧会重视力量训练——如果让潜在的快性肌细胞大都转化为慢性肌细胞,那么一个运动员的上限就被限定死了,很难再有提升的空间。
所以就会看到短跑运动员会不遗余力的增加力量训练以增强自己的II型肌纤维,从而突破速度的极限;
而中长跑运动员则以建立扎实的有氧基础为主,尽量发展自己的I型肌纤维,但同时优秀的中长跑也会注重力量训练,维持一定比例的快性肌(主要是IIa型肌纤维),从而推高自己的上限。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无论是短跑运动员还是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都至关重要,因为这是维持快肌比例必不可少的,也是拔高上限的关键;但中长跑运动员同时还应注意有氧基础的建立,这是提高下限的必要手段。
至于力量训练是否会影响有氧能力?
会有影响,但并不是说力量训练会废掉有氧。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做了力量训练之后需要一定的恢复期,这可能会影响长距离耐力项目的有氧训练内容,从而影响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所以如何权衡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是一门学问,教练要做的就是平衡好二者的关系。短距离项目肯定是以力量训练为主,而对于耐力运动员而言,一味的做力量训练并非明智的选择。
那么回到开头说的,为什么说这位吧主提到的“中国游泳队的主要问题是有氧能力被废了”有待商榷呢?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如何界定一项运动是有氧还是无氧,下面这张图提供了跑步运动中不同距离的有氧和无氧比例参考:
可以看出:100米跑中,有氧只占了很少部分,可以近似看成纯无氧运动;400米无氧占80%,有氧占20%;1500米各占一半,可以算作是混氧。5000米往上,就是有氧占主导了,但也有相当比例的无氧。总之,跑步这项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有氧和无氧运动,而是根据项目划分,二者占比有所不同。
回到问题本身,其实游泳也有类似的划分,已经有答主 @背空调跑步的十七 做了详细解答,可以参考。简言之就是,50米、100米、200米等短距离游泳项目主要还是无氧为主。至于说更长的800米、1500米则是有氧为主。
那么,如果本身就是靠无氧的运动项目,何来废了有氧一说?所以吧主所谓的“中国游泳主要问题是有氧能力被废了”其实是笼统且不正确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可以说长距离游不过是有氧能力废了,但是拼无氧的50米、100米等短距离怎么会跟“有氧能力被废了”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我认为单从教练安排的力量训练这一块儿,其实是没什么大问题,至于吧主所说:
去年撸铁组出了成绩开始飘,进一步加强撸铁,几乎放弃水中有氧训练,结果全组被雷劈。
崔组是不是真的完全放弃了有氧训练,这个我也无从得知,毕竟我没有去关注游泳队的日常,更不了解他们的训练内容和课表。我也只能从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报道:
今年54岁的崔登荣以技术细腻著称,对动作细节和体能要求精益求精,此前他带出过伦敦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银牌得主陆滢,并指导张雨霏在东京奥运会拿下2金2银的辉煌战绩。他为张雨霏制定的“金牌计划”同样适用于覃海洋:突出专项体能、提高每划动作的速度和力量、以100米促进200米。(来源:新华网报道)
一个带出过奥运金牌选手的教练,你说他不懂训练,那我就更是门外汉,无从置评了。
田径项目上就有“以短促长”和“以长促短”的训练理念,我们现在仍然无法说哪个方法更好,当然可以说拿下冠军的训练方式最好,但是既然二者都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至于哪个更合理,则需要实际的效果去验证,现在所谓的训练方法不就是这样在摸索中不断改善的吗?
世界级比赛,况且还是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任何一个小失误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不说况且还有那么多场内外因素,一些运动员或许会受到舆论压力的影响,从而状态起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更不用说连续两次掉杠的某体操运动员,还有阴沟里翻船的某乒乓球运动员了。我们观众能做的就是少给运动员舆论上的压力,让他们能发挥出真实的训练水平,那就无愧国家花重金栽培了。
最后,恭喜潘展乐斩获100米自由泳奥运冠军并打破自己保持的记录!
打破质疑最好的方式还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