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比如举重、体操、滑板等等... 首先我们先不讨论大众日常运动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可能过于笼统。但是确实很多看似很高难度的项目其实貌似有着不错的群众基础。然而在默认这个问题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往往隐藏着一些大众的认知误区,或者说偏差。我先来讲一下我认为的偏差在哪儿。
就拿本人十分热爱,而且从事了很久的攀岩项目为例:作为一个在上届奥运会刚刚入奥的宝宝项目,很多看过的朋友们可能会觉得,每一个选手都飞檐走壁,像个蜘蛛侠一样。而现在很多一二线城市,攀岩馆也随着这项运动的兴起,也想雨后春笋一般地开了起来。仿佛看起来攀岩运动,这个看似十分高难度的运动也可能成为一个“日常”运动。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就好像说“早起5km、马拉松和UTMB都是跑步一样”, 把日常岩馆体验、攀爬和奥运会攀岩甚至"Free Solo"里那种无保护攀登一概而论其实有失偏颇。下面我们从攀登分类、比赛规则和攀爬难度这三个方面来解析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虽然中文叫攀岩,但是在英文里面,都称之为“climbing”。室内攀岩叫做“indoor climbing", 而在室外的自然岩壁上攀爬人们才称之为 “Rock Climbing”-直译过来也就是攀岩。所有我们在奥运会上看到的攀岩比赛。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攀岩,更加确切的翻译应该是“室内攀登”或者“攀塑料”?(手动狗头)只是可能因为一些历史遗留或者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都翻译成了攀岩。所以我个人认为要讨论攀岩,作为一个奥运项目是需要排除室外自然岩壁上的攀岩的。因为显然,目前来说,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去自然岩壁攀爬的岩友都是在社群内部占少数的。虽然可能欧美国家因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原因,比例会稍微高一点。既然在本来就小众的社群里面都站少数了,那自然称不上大众日常运动。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室外岩壁牵扯到要安排旅程,大部分需要走一些接近的路段,也受制于天气的影响。(虽然我个人认为最重中之重的原因是现代人适应了人造的安逸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产生了抗拒和恐怖的心理。而且这个去魅的过程会是漫长且艰辛的,大部分被工作学习支配的人很难牺牲时间和精力去这么做。) 然而,作为室内攀岩的先驱,我觉得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室外攀岩。
室外攀岩发源于登山,是登山家为了通过一些坡度陡峭的路段,从而登顶山峰而开发和用于训练的一种技巧。在19世纪80年代,欧洲的攀岩运动作为一项单独的户外娱乐运动逐渐从登山活动中独立出来。它也经历了几个不通阶段的演变,从器械攀登到传统攀登,再到现代流行的运动攀。因为这些跟奥运的项目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就不在这个方面赘述了。
那么事情到了,差不多上世纪70年代。那些常年在外攀爬的攀岩者(那个时候几乎没有职业运动员),在雨季或者冬季这些不适合攀登的时间就坐不住了。正巧这些人动手能力有很强,于是室内攀岩应运而生。对于人造高墙的攀登,也延用了当时刚刚兴起的,于是最适合的运动攀这种方式。这边运动攀指的是什么呢?通常意义上,运动攀岩在已经安装好的固定保护点(如膨胀螺栓或挂片)上进行,攀岩者只需要带上快挂等装备将自己的保护绳与保护点连接。(当然现在比赛的时候会给你挂好快挂。)这种形式的攀岩可以减少攀岩过程中因设置保护点而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攀岩者可以专注于攀爬技术和路线挑战。如果在攀爬过程中,攀爬者掉落了,那他就会掉到上一把快挂也就是保护点的位置。现在这届巴黎奥运会的攀岩综合两项之一的一项就是这种先锋运动攀。(国内翻译成难度攀,都不知道为什么,不想吐槽了)但是仔细想想,有那么多人先锋吗?我想根本没有。主要原因是对高度和先锋冲坠的心理恐惧。当然培训的时间精力投入也是一部分。大家不信也可以去岩馆问问,我估计可能运动攀先锋的岩友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都不会到。所以在这一项上,运动攀我认为离大众运动差的是有十万八千里。而且我不认为他有可能成为大众日常运动项目。你们觉得如果有人说他想去锻炼,指的会是他想在两个小时里面蹦5个极吗?我想不会。
接下来,线路的顶端会有一般由两个类主锁装置组成的保护站,那选手攀爬到顶了之后,把绳子挂入保护站,这根绳子就形成了顶绳系统。那么下一个攀爬者就只需要把自己系入绳子的一端就可以进行顶绳攀爬。顶绳保护方式因为其易操作性,安全性和更小的坠落幅度,现在已经是大部分商业岩馆的标配且最受欢迎的攀爬方式了。大部分岩友的第一次高墙体验也是顶绳攀爬。可惜因为这玩意儿根本不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攀爬难度,关键看上去也很low,总有一根绳子挂在面前。奥运会根本不比。所以也不符合作为问题的答案。
然后呢,各路对攀岩上瘾的岩友们线路越搞越难,碰到难点过不去了,然后每次要爬到那个高度又很耗费体力。所以他们就把难点部分的几个动作复制了下来,作为一个抱石问题。当然,这个是现代室内抱石进化树树根之一。抱石本身自己是也有独立发展的,这边我们就不细说了。那么刚刚说的奥运会运动攀岩项目综合两项的另一项就是抱石了。因为入门门槛低,场馆面积小,装备也不需要多少,粉袋加鞋直接搞,一眼地面就看的到,帅气动作少不了。(Skr,skr... 咳咳)这些原因呢,室内抱石这两年确实可以说是有点风靡起来的势头了。所以说奥运攀岩里面就这项才可以说跟大众日常占了点边啊。其他的,真的很难说的上。
啊,不好意思。忘了还有速度攀岩这个项目。没事儿,忘了就忘了吧。正常人谁爬速度啊,就算爬过速度道,那也叫手脚利索点儿,爬了个幺幺。(不好意思,押韵停不下来)不可否认,在现场或者电视直播上,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是自己爬,是真没什么乐趣(起码我是感觉不到)。就像啥,又扯到跑步了,业余的练马拉松很多,但是100m的几乎看不到。所以这个项目基本只属于专业运动员。
那么说完了这个,分类上面的问题。我再来说说,规则上的问题。为什么从规则上来说,奥运运动攀岩两个项目就和我们平时的攀爬不一样呢?我先撇开积分规则(因为太细,而且跟这个问题关系不大)就谈攀岩比赛规则。那么先锋运动攀比赛呢,比赛开始前会给运动员6分钟观察时间。看完就回去候场,不给看了。上场之后,给6分钟爬。爬到哪掉了就算那个点成绩,越高越好。所以运动员不说是on sight(没有任何信息,一次完成),那也是flash(有线路信息,一次完成)。而平时我们有多少次爬先锋还一定要flash呢?基本上不会。也不会限制时间。你累了,手臂酸了,喊一个take,舒舒服服的挂着。(其实也没那么舒服)抱石也一样,每一个问题四分钟时间解决,还不能问别人或者看别人。这种比赛我打过,真的累死,平时也没有人这么爬。除非真的参加岩馆或者地区的比赛,而参加比赛的其实就算少数了。大部分人死磕一条线,无论运动攀还是抱石,可以从定好线爬到这条线拆了,过了就算过了。所以说攀岩比赛和平时攀爬区别非常大。当然比赛有严格的规则,也无可厚非。
最后一点就是难度的区别。当然,这一点很牵强。因为几乎所有运动,职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之间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为了彰显运动员的强大,我就想提一嘴。那么简单说一下难度体系。现在国际比赛运动攀用优胜美地系统,5.0以上算攀岩,数字越高越难。一般岩馆会定5.6或7开始,到可能最高5.14封顶(很少见到14的)我们日常岩馆里,能爬5.13的就是大佬了。而他们比赛,世界杯分站赛难度在5.14中段到5.15初段间徘徊。抱石呢,用Vermin Scale,简写V+数字。岩馆定级,V e是最简单,到看情况吧,国内一般不过V10,在V7-V9之间。(你别真信哈~)国外见过V12-14的。世界杯选手的就需要在四分钟之内解决很多高至两位数的抱石问题。
那么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奥运会的攀岩和我们平时爬的不一样,只是想给大家科普一下,顺便去去魅。大家都会想说:那这么不一样,那怎么样让它更融入大众呢?我想说的是,虽然我认为,那些风险高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大的攀登方式可能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大众运动,但是我对顶绳和抱石还是有很大的信心,特别是抱石。要做好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2.再者就是要运营场地做到好安全,规范,对于运动的宣传也是其中之一。以前的传奇攀岩家Wolfgang Güllich说过:“变强很简单,但不受伤很难。”(有可能因为他太强了)总之,做好安全措施和教育,让新手能够安稳度过发育期,才能留下更多的爱好者。你想,要是你朋友说最近喜欢上了攀岩,然后过几个月打着石膏跟你吃饭,你还会有兴趣尝试吗?
好了,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会感觉我是一个大反派,要阻止攀岩项目的普及。其实不然,鄙人觉得,攀岩项目入奥是历史性的,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可以说是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持续垂直向上的项目,完全可以体现更高、更快、更强这些奥运宗旨。而观看这些强悍地运动员进行比赛,本来就是一种享受。如果能激起一部分人的热血,让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变得更好,交到更多朋友,那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