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纺织品化学工程师,我就从纺织材料这个角度来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全篇干货没废话,先说下我个人的3个结论
1)衣服看起来出汗明显≠速干效果差,反而可能更好
2)日标的速干衣标准更适合剧烈运动出汗场景
3)樊振东是真的爱出汗体质
很多消费者都会吐槽涤纶、尼龙这类化学纤维做的衣服穿起来闷热不透气,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涤纶、尼龙是运动速干衣的主流材料
在问题开始前,有个核心知识点一定要给大家讲清楚,那就是大众所说的“面料透气”是个非常复杂指标,不是面料孔隙多穿上去透气(直接测试透气性其实是防风指标)。
穿着透气不闷汗的本质,其实是让面料尽可能的吸收皮肤上的汗水,只要皮肤表面干爽你就会觉得穿着透气我们日常觉得棉T吸汗透气,是因为棉花的公定回潮率有8.5%(100g棉花能吸收空气中8.5g的水蒸气),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饼干受潮变软”的这个过程。
在日常休闲穿搭过程中,人体皮肤分泌的汗气并不是很多,棉花自身的吸水效果足够把皮肤上的汗水吸走,那自然就觉得很干爽了。
但是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擅长吸潮的棉就麻烦了,会阻碍汗水的继续挥发,就像在梅雨天的南方,即便是在晴天也很难避免饼干受潮变软。
所以速干衣选用的材料都是本身不擅长吸水的,例如涤纶的公定回潮率只有0.4%,基本上完全不吸水。看到这很多朋友可能就疑问满满“材料本身不吸水那我还怎么吸汗?”。
其实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个你随时都能见到的物件,它的材料本身就一点都不吸水,但是做出的东西吸水性还特别好,那就是“发泡海绵”。放入水中立马吸的饱满,但稍微一拧就又干的很彻底。
因为这个吸水过程不是来自于材料本身,而是材料的自身结构,比表面积大毛细作用强
水都是吸附在材料的最表面,并没有深入材料内部,所以这种吸水也叫做“自由水”;与之相反的就是棉毛巾了,放入水中也能吸的饱满,但是无论使用多么大的劲去拧干,总还是会湿湿的,因为有一部分水钻入了材料内部,所以叫做“结合水”
所以,速干衣的开发本质,就是尽可能的降低结合水“选用不擅长吸水的材料”,增强自由水“提高材料表面的吸水效果”
想找到不擅长吸水的材料很容易,涤纶(聚酯纤维)、尼龙(聚酰胺纤维),这些非常常见。于是面料工程师开发的思路都是从如何“提高材料表面的吸水效果”这个思路入手
常见的化纤涤纶大多都是圆形,因为最好纺丝加工,但要做速干衣,就得用点形状特殊的涤纶。例如十字形、毛毛虫等形状
这样能让材料的表面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才容易吸更多的汗以及更大的蒸发面积。
不过刚才说的还是最理想的情况下,真用到了这种异形截面纱线做成的面料后就发现,它的吸湿扩散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于是还要用“聚酯聚醚类的吸湿排汗剂”,这个化学物质一端有聚酯可以融进涤纶内部,聚醚的那一段又有很好的吸水效果,所以能让涤纶的表面很容易吸附汗水,从而让汗水扩散出更大的蒸发面积。
皮肤上分泌的汗水,被面料内层吸收走,然后汗水再传递到面料最表面蒸发。
正是因为有“汗水扩散梯度”的原因存在,所以好的速干衣还要想办法尽可能的把汗水逼到面料最外层。于是更加少见的单向导湿技术就出现了,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速干衣贴身层织入丙纶,因为丙纶有很强的疏水效果;
其次就是在贴身层印花“疏水剂”让内层拒水。万变不离其宗,本质都是为了让速干衣靠近空气一侧的面料更容易吸汗,皮肤贴身层不容易吸,这样穿着起来汗干的更快,因为汗水都在第一时间从皮肤上转移到和空气接触的外侧,而且贴身层还相对干爽不易粘身子。
所以这样的技术能把汗水尽快的逼出到面料表面,自然汗水看起来也更加明显了,但这并不代表实际穿着就有汗水粘身的问题。
莫穿的是优衣库,如果执行的速干标准为日标JIS的话,那速干率效果确实很高
这是因为国标和日标的速干衣的检测方法不同
国标速干衣测试中的干燥速率,是在面料上滴上一滴水,然后称量1个小时后这滴水干燥了多少。
日标速干衣的测试就严苛很多了,是把衣服面料完全浸泡满水,然后让衣服先滴水到没有额外水滴下落,然后再测试1个小时后干燥了多少。
所以从测试方法上来看,国内的速干衣测试本身就更倾向于休闲速干,出汗量并不是很大。日标的检测测试则是极限速干,体现的是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的速干效果。
说到底不同人身体素质差异真的很大,樊振东在各个比赛时都有大量的出汗情况,速干衣只是辅助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