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个感悟,活着就是一个观自在的过程,活着,就是每一个观自在的当下。活着,无它。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思考,甚至不用思考的单纯的观,无有分别心。自,就是自己的内心,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在,就是活着,就是当下,就是五蕴皆空。工作也好,学习也罢,乃至思考,其实都是活着的一部分,而活着,就是在观自在。是故,取消了目录的分类,统一为“观自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观”,都是虚静无染的“自”,都是欢喜无常的“在”。继而,又觉得佛家和道家的先哲们,思维有太多的相通之处,大凡思维,确乎没名可名非常名,确乎需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非法非非法。再一想,这也正常,不是要看谁谁的思想相似,而是要看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同一个人世间,当然会形成几多相近的观念,却也正常。继而,说到人人都有佛性,却也正常。人们生活阅历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开始思考类似的人生问题,形成相近的认知,再一看先哲们的论述,嘿,这不又可以开始循着古人的思维继续延展么?如果说生命是沿着DNA的设计生老病死,那么人类的认知和思想,或许也是有一个无形的DNA,让你在不同的年纪形成不同的思维。或许这根本就不是思维,而是基于肉体DNA不断基因表达由物质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功能而已。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你说是在思考么?不,AI只是一种复杂的功能表达,是各种数据投喂后的数据展示,那么人呢?是不是也是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类似于投喂了数据,然后形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