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苍茫一根骨——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陈老先生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超然于物外,用他的丰富的知识充盈着在风云际会的动乱年代孤独的精神世界。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守自己的信念,把忠心深植于他深爱的祖国,即使风雨飘摇,仍不离不弃;在1956年的“春天”,虽许多作品见诸报刊,却宠辱不惊,依然故我;在大家投身学习马克思思想如火如荼时,他淡然对待在师生情和信仰之间做出的选择,执着犹如飞蛾,飞向那代表自由学术的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跟在陈序经后面被批斗的时候,虽满眼泪光,却至诚至性!他是伟大的孤独者。渊博的知识和动乱的年代似乎注定他要背负一生的荣耀与苦痛,去完成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命运?是年代?抑或是内心早已选择的使命感和归宿感?父亲为梦想夭折而绝食早逝,哥哥也因病离去,颠沛流离的海外漂泊让他明悟。陈老先生的一生一直被浓厚的苦难阴影所笼罩。幼年的他感受着名宦之家的繁华,然而十岁不到便目睹了一代世家如梦般消逝的场景。晚年也多次用到“垂死之人”“颓龄戏笔”等词。然而这只是孤独的原因之一。思想所能到达的高度,只有少数人可以企及。他们自然而然成为了他的挚友,君子之交,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纯粹,彻悟友情的真谛。他所结交之友“以漫长的一生证明一段历史之缘”,让我相信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为文化而生!时光催人老,聚了
...
继续阅读
(17)